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70|回复: 2

( 二 ) 中医学体系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5 22: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学是从“天人是一整体”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出发的,尽管它也有临床医学的分科,但各科之间却是一个整体,凡是在中医史上成名成家并著书立论的,往往对各科疾病都能应付裕如。因为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以神为主宰、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经络联系人体各部并维系其正常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把疾病看作是人体的生命功能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在此变化过程中,邪 ( 致病因素 ) 、正 ( 人的生命机能 ) 双方呈现了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的势态,正胜邪则病愈,邪胜正则人亡。中医虽然也特别重视诊断,但不像西医那样只重视病灶,而是在邪正交争的总的态势中把握其病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病人的各种表现,如症状、舌苔、脉象、气色与形体变化等来查明疾病的性质,这就是把致病因素与人的生命功能结合到一起“辨证”的过程。在治疗上,强调调,整人体功能的平衡。虽然有药物、针炙、按摩等手段的不同,但都是要借助人的正气来驱逐病邪,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它的优点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辨证论治”,而且处处着眼于人的正气。所以它使很多西医不能医疗的病转危为安。乍一看来,中医是内外兼顾而且符合辩证唯物的逻辑内容的,应该是十分完美的,但它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就是诊断的手段 ( 如切脉、望色、闻声…… ) 的神秘性、主观性以及模糊性,往往使不同的医生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客观检查结果,而且在治疗中的变量太多,传统的中医-尤其是名中医开方治病都是灵活多变而不墨守成规的,这就使人难于认识与掌握。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22: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医学体系
中医体系是从天人整体合一的观点来立论的,它的基础理论是整体观:人和大自然天人
一体,人的精气神三位一体;从形体是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维系四肢百骸的一个
整体。如果说西医是局部的理论(以前曾经有个维尔校的细胞学,认为从生理学人是细胞的
堆积,病理是细胞病理学),那么中医是从整体上搞起来的,两者有根本的不同点。有了这
个根本不同,那么生理、病理也就不一样了。
中医认为,病的过程是受了致病因素(这些致病因素也是从中医的气化来讲的,不讲具
体物质)之后和人相互作用而得病。病的过程中,致病因素一方,人一方,病理因素往前进
病就重,邪气就重了,若正气比较旺邪气就完了,病的变化是邪、正两者互相斗争消长的过
程。不是认为光有致病因素而得病了,他认为一定是人能够接受这个病。“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外邪能影响你,你里边的气必然要虚。“外邪不得独伤人”,外面的各种致病因素
不能单独伤你自己。例如受风寒,很多人刮风下雨时在外面走,有的人就病,有的人就不病,
什么道理呢?一方面外面有致病因素就是虚邪贼风,人体正气虚,两虚相得而得病了。
那么对病的诊断呢?就从人的各种表现:症状、舌苔、脉象、神色、语言,从整体上把
握病的变化。把握病是把握正气和邪气两者斗争的态势。说你是肠子有病,脑袋有病,那这
两个病的部位就整体来说它是什么样的斗争态势?这样来把握病的实质。
比如来了一位发烧病人,从西医来说可以是感冒,可以是气管炎,也可以是咽喉炎,扁
桃腺炎,也可以是气管炎、肺炎。真正的中医不管你这么多病是什么病,气管炎也好,感冒
也好,胃肠炎也好,膀胱炎也好,肾炎也好,中医检查摸脉、看舌苔,问问症状。如你发烧
怕凉不出汗,苔薄白,脉浮而紧,不管你是什么病,要是我治疗就是麻黄汤发汗,治这病四
十度也是这个药,我开的方子现在一付药也不过几角钱,吃了药一出汗马上就好。可现在好
多中医都不敢这么用。我搞了二十三年临床,用此法没有一个不好的。什么道理呢?因为这
是邪正交争,碰上了。现在有混元理论好讲了:内外的混元气开合聚散,开合开不开闭住了,
内气外放,外气内收(开合出入)受影响闭住了,外面受了寒气闭塞住了,把它一开发出去
就好了。现在不然了,中医一看,发烧四十度,赶紧用清凉退烧药,什么银翅散、桑菊饮,
再厉害点用点“三宝”。吃后退烧了,但吃不好饭,肚胀,全身无力,身上发沉发紧,过不
了半个月转氨酶就高了,说是肝炎。本来是外面受了寒邪,寒在那儿拘束住了,混元气在外
面体表转化不过去了,气转化不了,水也转化不了,出也出不去,本来外边寒,吃了凉药里
边再寒一点,烧一退肠胃的阳气受损伤消化不好,消化不好一闭塞,转氨酶就上去。现在肝
炎那么多,好多就是医生治的。像这样的肝炎,肺象右手浮而大,碰到这种情况不要治肝炎,
也还是麻黄汤加葛根、芍药,一发汗就好了。
《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函授辅导材料
476
真正中医治病不管你西医说是什么病,只要是符合中医说的证(包括症状和体征),证
诊断对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已经足够了,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结合
到一起解决问题了,那是属于经方派的。传统的经方是唐朝以前的方法。我是从西医学中医,
学了古典的经方派,宋朝以后中医的东西我是不大重视的。当然清朝各家的著作我也都翻了
一遍),然后对证下药就行了。
中医是辨证论治,着重人体的正气,同时要考虑人的邪气,有的病着重于去邪,有的病
着重于扶正,有的病攻补兼施。它的好处是注重人体,而且不同情况不同处理,所以叫辨证
论治。
一个人感冒发冷但体温四十度,一吃药,出汗不冷了,但烧不退还是四十度,口干舌燥、
大便不通。同是感冒但情况变了,遇到这种情况就得用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往下泻,一拉肚
子就好了。可是为什么开始感冒时用点石膏、金银花就闹病,或变症百出,而用了发汗药后
不怕冷了,怕热口渴,用的药比原来还凉?因为外面的寒已经出去了,外面一层解了,里边
还有热,一泻就好了,这就叫辨证论治。你昨天是感冒,吃一付发汗的药,用热药发汗,今
天出完汗不怕冷了,怕热口渴了,一个感冒变了,变成热证了,就要清热。这叫辨证论治,
它非常灵活。如果你说吃了一付药见效,不怎么难受了,身上也不疼了,再吃一付吧!没那
个症了,再吃不就坏了嘛!有的中医一开药开几大包,一付付的吃去吧!那还不吃死人!(可
能他们的药吃不死人,吃我的药这么连着吃可能就吃死人了。)中医的灵魂就是辨证论治!
现在人们都弄成药,成药一般的慢慢补养身体可以,老的慢性病有些就不行。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但它的最大的毛病在哪儿呢?就是变数太多,人复杂,它也跟
着你复杂,变,很多人就跟不上这个变,学也不好学,所以中医客观的规律不好办。
比如开一个药方,这个中医这么开,那个中医那么开(不过中医的特点“条条大路通北
京”) ,不同派别的中医,一个病可以开出不同药方,但是都能把病治了。同一派的中医,
你喜欢用这一组药群,他喜欢用那一组药群(因为同一类的药很多),但都冶好了病。中医
活就活在这些地方上,就没有一定之规,不像西医。真正要把中医学通了很难,要凑和对付
事又比西医好学。当然西医光开阿斯匹林也好学。中医诊断病也比较困难,摸脉也不好摸。
什么叫浮紧?什么叫浮缓?什么叫粗?什么叫大?什么叫细?多细叫细?张三的脉就细,李
四的脉就粗;瘦人脉就粗,胖人脉就细、沉……这些都不好分。中医有相当的模糊性、神秘
性,而且有主观性,所以中医有它的缺点,中医现代化不好搞(有的拿微机开中药方,北京
有人在搞,还挺受表扬,说是革新了。我说那非开坏了不行。他也不会看舌苔,也不会摸脉,
就只会对症,有多少症状,什么症状用什么药。不过古人有一本书叫《症治要诀》,问症状
来治疗疾病,写书的人很有名,可他本身也不光问症,只是那本书就那么叫)。
所以中医有很大的不足,就在于不好学,拿不出客观指标来。中医要治疗疾病不明确诊
断不行,而诊断是最难的。科学越发展,西医的诊断越容易。以前我们学医的时候,诊断肺,
叩一叩,看里边有炎症没有;心脏多大?叩一叩。现在有X光透视、CT扫描,比叩要省事多
了。中医则不然,怎么发展诊断也困难,而诊断是直接为治疗制定方针的,是治疗的依据,
诊断不好就治疗不好。但中医着重人体,原来好多西医不能治的病中医治疗效果很好,象麻
疹、肺炎。
小孩得了麻疹之后,因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力、抵抗力大幅度降低,有点感染就不容
易好,在西医这是棘手的问题。比如肺炎杆菌引起的肺炎,用青霉素不行就用其它广谱抗生
第七章 优化生命论与混元医疗观
477
素,体外的细菌用抗菌素能杀死它,但把药用到人体内就杀不死它。说明人体内不是有了细
菌就得病,在人体内杀死细菌不只用药就行,还得通过人体。所以过去小孩子得了麻疹或肺
炎之后死亡率高。抵抗力太低,用抗菌素不起作用,可在这时候用点中药(补气药)补点正
气,然后再用抗菌素,一用就灵。说明抗菌素在体内杀死细菌还要通过人体。甚至于用了补
气药没用抗菌素肺炎也好了,说明人体内正气起很大的作用。这是中医的特长。
所以我经常讲,中、西医结合起来就好多了,可以各取所长。可现在中、西医谁都瞧不
起谁。中医说:西医就会开刀。西医说:中医摸摸手,那儿就个挠动脉,能摸出个什么名堂
来!认为是科盲,“这个血管能代表周身?”西医不懂整体观,他不知道三部九候真能诊断
全身的病。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7: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目前的状况是好中医少了,都是假药材多。
好中医医生少了,都是中西医结合了。
加上熬药程序复杂,吃起来很难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首页|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智能气功 ( 公案备案37132302000287 网站备案 鲁ICP备11011354号-1 )

GMT+8, 2024-11-24 09: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