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60|回复: 0

Ⅵ 外“气”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6 18: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Ⅵ 外“气”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离体培养细胞的功能和它在机体内的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尽管外气
对细胞的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个动物机体对于气功外气响应的研究仍
然是必不可少的。动物试验的好处在于:(i)它有可能在与人体生理过程近似
的条件下考察“气”的作用,又避免了心理暗示等精神因素的麻烦;(ii)可
以进行有创试验,甚至按一定程序处死,便于进行定量观测;(iii)生理学、
医学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知识、资料和技术经验,可以借鉴,也便于比较。 
一、外气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李彩熙等对气功外气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作了一
系列观测。 
(1)外“气”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将健康小白鼠 68 只(瑞士种,体重20~30 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
=32)自免疫SRBC当天开始,由气功师发放外气,每天一次,每次10 分钟,
连续四天;对照组(n=36),只给免疫,不作其他处理。第五天从眼眶后静脉
揉血,分离血清,测定其凝集价。结果实验组血清凝集价平均滴度为1:1052795,
对照组为1:42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说明气功师发气作用于小白鼠机体,提
高了小白鼠机体特异抗体产生能力,使机体抗病防疫能力增强。 
(2)外“气”对腹腔巨噬细胞(MΦ)吞噬功能的影响 
把 88 只小白鼠随机分四组:空白对照组27 只,不做任何处理;免疫对照
组24 只,同上述方法进行免疫SRAC1 次;免疫+气功组24 只,在免疫的同
时同上述方法发功;气功组13 只,同上述方法给动物发功,连续4 天。开始免
疫或发功后的第五天测定腹腔MΦ吞噬功能。计算吞噬率、吞噬指数及杀菌率(结
果见表1—12)。 
比较表 1—12 和表1—6 所列的结果可知,与发气对离体培养的小鼠腹腔M
Φ细胞的作用相比,载体MΦ细胞的吞噬指数(气功组)明显低于发气对离体细
胞的影响(P<0001),但二者的吞噬率的改变无统计差异。
表 1—12 发气对小鼠腹腔MΦ吞噬功能的影响 分组吞噬率(%)吞噬指
数(个/个)杀菌率(%)(A) 正常对照组 (n=27)25  ±5190844
 ±01687789  ±89(B) 免疫组 (n=24)35208  ±7017715334  ±
02853837608  ±83176(C) 气功组 (n=13)4338  ±42313369  ±
0204891038  ±476(D) 免疫+气功组 (n=24)52083  ±7910527321
 ±0448193436  ±59263
可见,气功组(C)和免疫+气功组(D)MΦ的吞噬率和杀菌率都分别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与C相比)和免疫对照组(B与D相比)(P<001),
这说明气功师发气激活并强化了小白鼠体内MΦ的吞噬功能,从而改善了机体的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外气对小鼠脾淋巴细胞Ea形成率的影响 
把 118 只小白鼠随机分4 组:正常对照组43 只,不做任何处理,检测脾淋
巴细胞Ea形成率;免疫对照组30 只,同上述方法给小鼠免疫1 次;气功组18
只,同上述方法给小鼠发功;免疫+气功组27 只,同上述方法免疫的同时每天
发功一次。自免疫或发功开始后第5 天,试验各组无菌取出脾脏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Ea形成率。其结果见表1—13。
表 1—13 发气对小鼠脾淋巴细胞Ea形成率的影响 分组正常对照组 
(A)免疫对照组 (B)气功组 (C)免疫+气功组 (D)动物数43301827
Ea百分率118139  ±1970813583  ±195392133  ±512623611  ±48211
可见,气功师发气作用于小白鼠时Ea的形成率远大于特异性抗元刺激的
作用,而D组Ea形成率更高(P<001),这说明气功师发气使机体特异性活
性E玫瑰花形成率增长,且发气激活T细胞的能力比特异性抗元强。 
(4)发气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脾淋巴细胞Ea形成率的影响 
把健康鼠 38 只随机分成两组:考的松组20 只,同上述方法注射考的松;
考的松+气功组18 只,同上述方法注射考的松的同时发放气功“外气”。第5
天无菌取出脾脏制备细胞悬液,检测Ea形成率。结果见表1—14。 
表 1—14 气功外气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 脾细胞Ea形成率的影响(P
<001)分组正常对照考的松组考的松+气功组气功组动物数43201818Ea百分
率118139  ±187037925  ±22320170823  ±309232132  ±51262
可见腹腔注射考的松后,脾淋巴细胞Ea形成率明显低于正常值(P<
001)。然而当注射考的松的同时给小鼠发气时,Ea形成率不仅没有降低,而
且比正常值高(P<001)。说明气功外气确实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外气对机体肿瘤的作用 
本节(四)中讨论了智能气功外气对离体培养的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显
示出了明显的抑止、杀伤作用。对机体肿瘤组织的作用如何呢?1991 年以来,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医科院基础所钱书森等和华夏智能气功培训中心罗平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
发气对小鼠子宫颈癌生长及转移防治作用。 
将该所自建的具有自发向淋巴道和血道双途径转移的小鼠宫颈癌U  27
 移植于昆明系小鼠右肋皮下,随机将动物分为外气组和对照组。于第二天开始
对外气组动物发放外气治疗,每天一次,每次10~30 分钟,共20 次。对照组动
物不给任何处理,两组动物在同样条件下喂养。于移植瘤细胞后第23 天和第33
天分两批处死动物,解剖检查原发瘤大小及肺和腋淋巴结有无转移,取全肺和腋
淋巴结用包音氏液固定,酒精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
镜下仔细检查肺及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及其严重程度,并比较外气组与对照组间的
差别。 
转移程度分级标准: 
(-)未找到转移癌细胞; 
(±)见到少数几个分散的癌细胞,但未形成灶,无核分裂相,故不算转
移形成; 
(+)少数小的肯定的转移癌灶(细胞成团,有核分裂相); 
( )数量较多的小转移灶或数少但较大的转移灶; 
( )大片的转移癌灶。 
结果表明: 
1 实验组平均肿瘤体积为182±176cm 3,而对照组为675±530cm 3,
抑止率达7337%,有显著的抑止作用(P<0001)。 
表 1—15(a)气功外气对小鼠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影响的研究 
组别动物数转移程度-±+  转移阳 性数转移率P值对照组 气功组
15  167224  13216  16/15  1/6  P<005
2 对淋巴转移和肺转移的防治效果见表1—15(a)和表1—15(b)。显
然,智能气功外气对淋巴转移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而对肺转移,本次实验未取得
明显的防治效果。 
表 1—15(b)气功外气对小鼠宫颈癌肺转移影响的研究 
组别动物数转移程度-±+  转移阳 性数转移率P值对照组 气功组
15  161221  14113  23/15  2/6  P>005
兰州大学生物系王勤等和气功师王延棣等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
鼠S  180  实体瘤的作用,并同时观测了小鼠免疫功能的变化。实验动物为
昆明系小白鼠(体重18g~20g)。随意分组,每组10 只。每只右腋下接种浓
度为4×10  7/mlS  180  癌细胞02ml,分别进行抑瘤和消瘤实验。
 
①消瘤实验:接种后第九天处死 10 只小鼠,称其瘤重,弃去未长瘤小鼠,
剩余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气功组。对照组自然饲养,气功组每日由两名气功老
师发放外气治疗,施以“增强免疫功能、杀伤癌细胞、肿瘤消散”意念,每日一
次,每次18 分钟,共7 次,固定发放外气的时间和地点。为了避免干扰,除气
功老师和一名实验人员外,发功现场无其它闲杂人员,并要求实验人员施以相同
意念。为避免信息传递,对照组小鼠隔离饲养,饲养地点对气功老师保密。接种
后第17 天,处死所有小鼠,称其瘤重,同时检测其它生化、免疫指标。 
②抑瘤实验:接种后次日,气功组由气功老师发放外气治疗,意念为抑瘤,
其它要求同上。隔日一次,共5 次,第11 天处死小鼠摘取瘤子称重,同时检测
其它生化、免疫指标。 
表 1—16 给出了“消瘤”实验组小鼠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与之相应,接
种后第17 天实验组瘤重为043±096g,而对照组为:178±058g。实验结果表
明,消瘤效果非常显著。瘤重与7 天前比较有所减轻,与同时间的对照组比较减
轻了761%。巨噬细胞(MΦ)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68  9%和
116  6%。E-玫瑰花结形成百分率提高321%。MDA含量稍有降低,但无
显著差异。血红蛋白量无变化。
表 1—16 智能气功“外气”消瘤实验部分 免疫生化指标变化 组别巨噬
细胞吞 噬百分率%巨噬细胞 吞噬指数E—玫瑰花 结百分率 (Et%)血
红蛋白含 量OD520nm丙二醛含量 脾(MDA) OD513nm对照组3083
±3050507±0033638±4360367±0050294±003 气功组5217±4321098±
0084806±5830361±0080269±008
表 1—17 智能气功“外气”抑瘤实验结果 组别平均瘤重 (g)MΦ吞
噬 指数MΦ吞噬 百分率 (%)Ea%Et%血红蛋白 OD 520nm脾
MDA 含量OD 513nm对照组056  ±0030507  ±0062737  ±4232246
 ±2603033  ±380393  ±0060266  ±004 气功组044  ±020748  ±
0084018  ±3853461  ±3404389  ±420390  ±0050265  ±005
表 1—17 为抑瘤实验的结果。可见瘤重减轻了214%。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
率与对照组比较提高47%左右。活性玫瑰花结百分率(Ea%)和总玫瑰花结
百分率分别提高54%和45%。对血红蛋白和MDA无影响。这些实验结果趋势
同消瘤组,均可提高免疫功能。显然,发气时意念为“消瘤”的效果要比“抑止”
好。 
与此相平行,医科院基础所李梅等和苏东岳合作对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S
  180  实体瘤的作用做了试验。实验动物亦为昆明小白鼠,体重10g~22
g。随机分组,每组10 只。每只动物腋下皮下接种01ml(1×10  6 个瘤细
胞),接种后14 小时开始对实验组施发外气,气功师坐于动物笼前,距50cm
远处发气,每天1 次,平均每次约17 分钟,共发气12 次,近红外组同时进行辐
照,辐照剂量为2mm/cm 3,每天1 次,每次1 小时,空白对照组不加处
理。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隔离饲养。 
两周后取材,瘤体称重,按公式计算抑瘤率,结果列于表 1—18。 
表 1—18 气功外气对S  180  的抑瘤效应 组别动物数始末瘤重(g)
X±SE抑瘤率 (%)P值空白对照 近红外 外气1010  1010  101013
±01929  036±01267  023±00845  726  844  <0001  <0001
可见,智能气功外气对于小鼠S   180  瘤生长的抑止作用十分明显,
这和王勤等人的实验是一致的。 
取瘤组织用Bouim液和戊二醛固定,作光镜和电镜检查,光镜下可见
对照组瘤细胞呈典型的恶性特征,瘤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质比较大,核发裂
相多;而外气组瘤细胞的胞质空泡化,核不完整或破裂,间质充血,且有不少淋
巴球浸润。 电镜观察,对照组瘤细胞核质比较大,核内异染质聚集,而外气瘤
细胞表现出明显的退变,线粒体空泡化,胞质内尚有残存的胞质碎片。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过程 发现外气组肿瘤形成晚于对照组两天,最后到
取材时有5 只小鼠始终不见肿瘤形成,空白对照组全部有肿瘤生长,近红外气功
仪阳性对照组最终有4 只不见瘤体。 
进而,李梅等又与李逢春等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S   180  
腹水型肿瘤的作用。 
实验用平均体重 18g~20g的Swiss小鼠,雌雄兼有,于无菌条件下
每只动物腹腔接种瘤悬液0  2ml(含2×10  8 个瘤细胞),随机分为对照
组与实验组,每组10 只动物。实验组于接种瘤源后24 小时开始由气功师发放外
气。第1、2 两批实验由一名气功师发气,每天1 次,每次10 分钟,共10 次,
第3 批由另一名气功师发气,每天1 次,每次2 分钟~3 分钟,共10 次。对照
组不作处理。观察指标系荷瘤小鼠的平均存活日和生命延长率。结果见表1—19。
 
表 1—19 智能气功外气对S  180  腹水瘤的作用 批次组别动物数平
均存活天数(X±SE)生命延长率%Ⅰ对照 实验10  10159±06904  402
±248811530  Ⅱ对照 实验10  10146±05812  305±368251089  Ⅲ对照
 实验10  10183±05783  329±44906797  t检验与对照比P<001。 
实验重复 3 次,结果表明智能气功对S  180  腹水型荷瘤小鼠的平均
存活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生命延长率均超过50%,说明是有意义的。 
同时,李梅等又和刘家洪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S   180  
实体瘤的预防作用。实验方法同前述S  180  实体瘤试验(用Swiss小
白鼠)。随机分为对照、治疗及预防3 个组。预防组在接种瘤源前一天,由气功
师施放外气1 次,然后与治疗组一样,于接种瘤源后24 小时开始接受外气治疗,
每天1 次,每次2~3 分钟,共5 次,于实验10 天后取材。结果见表1—20。 
表 1—20 智能气功对S  180  抑瘤效应 批次组别动物数瘤重(g)
X±SE抑瘤 率%P值Ⅰ对照组(a) 预防组(b) 治疗组(c)6  6
 607667±02275  015±00671  030±01065  804  608b:a<0001  b:
c<005  c:a<001Ⅱ对照组(a) 预防组(b) 治疗组(c)6  6
 612667±01256  05833±01922  06667±02092  539  473b:a<0001
 b:c>005  c:a<0001Ⅲ对照组(a) 预防组(b) 治疗组(c)
10  10  10161±01441  013±00496  03375±00944  821  688b:a<
0001  b:c<0001  c:a<0001
形态学观察,无论光镜、电镜观察,实验组瘤细胞均呈现明显的蜕变形态。
 
上述结果表明,对S   180  实体瘤来说,无论是预防——治疗组,还
是单纯治疗组,智能气功外气抑瘤效应均极为显著。而且,Ⅰ、Ⅲ两批实验的结
果还表明,外气预防起了明显的作用(P Ⅰ<005,P Ⅲ<001)。这是这一
试验最有意义的结果。 
此外,天津医药科研所王洁等和孙景信合作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肝
癌的作用。将接种后的小鼠随机分组,设空白对照组:不接受外气;A组:每日
接受一次外气治疗;B组:每日上、下午各接受一次外气治疗。A、B两组均从
接种后第1—7 天接受智能气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7 分钟。接种后第8 天将
各组动物断颈椎处死,剖取肿瘤称重,计算肿瘤抑制率。结果见表1—21。 
表 1—21 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肝癌实体的作用 组别动物数 (只)发气
 次数平均体重(g)实验前实验后瘤重(g)P对照组1001975±1642555±
345220±053A组91×72070±1642528±498132±069P<001B组102×72015
±1892480±323174±053P>005
可见,智能气功外气确实抑止了小鼠肝癌实体的生长。但也提出了一个值
得深思的问题,每天发气两次的效果反而不如发气一次好。为什么?是实验设计
问题,还是发气技术问题? 总之,上述实验和本节(四)中所述智能气功外气
对肿瘤细胞(离体培养)生长的抑止作用的实验相结合,在细胞生物学和动物实
验两个层次上,为气功外气治疗肿瘤提供了现代科学实验的支持。但其机理还有
待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上述实验中以及其它实验中一些不够成功的地方,应该
引起气功科学工作者的注意,怎样改进发气技术、改进运用意识的方法,以期在
将来的实验里取得成功。而在实验的设计上,亦应进一步完善,在观测抑止瘤体
增长的同时,观测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进一步的、多方
面综合的实验。 
三、气功外气对实验性炎症的作用 
气功对多种炎症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鉴于此,医科院基础所严仪昭
等和苏东岳等合作,以1%角叉菜胶01ml注入大鼠后肢脚爪皮下致炎,5 小时
后测量局部周径、并与致炎前周径相比,以周径增加值反映炎症程度。动物分为
三组:(1)单纯致炎组;(2)智能气功组,致炎后即刻及1 小时,由智能气功
师向大白鼠发气(组场调治),每次5 分钟;(3)氢化考的松组:给大鼠肌肉
注射氢化考的松共两次,时间地点同(2)。剂量25mg/kg·次。 注角叉
菜胶后半小时,脚爪部开始红肿,随后逐渐加剧,至4~5 小时脚爪肿胀达高峰。
智能气功组场调治对该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为脚爪部周径增加值明显减小
(P<001),见表1—22。 
表 1—22 智能气功对脚爪水肿的抑制作用(P±s) 组别样 品 数周
径增加值 cmP值(1)单纯致炎组 智能气功组 氢化考的松组26  26  
260557±0035  0277±0021  0206±0028  <001  <001 注:(1)与单纯
致炎组相比 炎
症是一种基本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各种组织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
综合性反应过程。就局部而言,急性炎症初期可见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局部水
肿,表示有微循环障碍。本实验以角叉菜胶复制的实验性炎症(脚爪水肿)模型
是经典的炎症模型。观察到注角叉菜胶后半小时脚爪开始水肿,1~5 小时达高
峰,与文献报道一致。该模型具有复制简便、模型稳定,便于观察等优点。本实
验还观察到,智能气功组场调治对该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局部肿胀明显
减轻,而且其作用强度接近氢化考的松的作用。  
四、外气对机体损伤恢复的影响 
气功外气治疗创伤的病例甚多,而相应的动物实验不多。兰州大学生物系
王勤等与王延棣等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
 
取雄性健康昆明系小鼠 90 只(18g~20g),随机分组,用乌拉坦(25%)
01ml腹腔注射麻醉小鼠,钝剥离法暴露两侧坐骨神经,于距尾椎5mm处距第
四腰椎21mm处用套有塑料管的止血钳夹伤神经,固定压力,每次夹5 秒,原
位夹一次,用丝线在神经外鞘轻轻打一小结作夹伤标记,夹伤造成不可逆形态及
两侧后肢瘫痪。 
神经细胞的特点之一是突触缺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轴突生长发育和代谢
更新所需的结构和功能性物质均由胞体合成并经轴浆转运供应。用氚标记的氨基
酸作为示踪物质,通过组织学和放射自显影可以证明标记蛋白以一种奇特的方式
呈波浪样的移动。第一个放射活性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到了神经末梢并集中在突
触前膜和突触小泡,还有少量沿着轴突的周边处分布,称之为快速转运成分。第
二个放射活性波沿着轴突下来很慢,并局限在微管、神经微丝及线粒体区域,称
之为慢速转运成分。研究表明这两种成分各司其职且组分各异。快速成分占全运
输蛋白的17%,是由多种组分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膜亚单位小泡以及与神经
递质有关的酶。它们提供了更新细胞器所需要的物质,其中包括代谢替换很快的
突触小泡和轴突膜,他们以每天220mm~400mm的速度(哺乳动物)移动。
快速成分虽然和再生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当轴突受损之后,快转运被阻断,在损
伤处形成积累波,此波随着再生的过程以一个极其微小的速度向前运动,直到轴
突运输功能恢复之后,积累波也就消失。Hoffman和L·Aasek(1975)
进一步将慢成分分成了Sca和Scb两部分,并证明Scb和再生没多大关
系,相反Scb在再生神经中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故实验中以慢成分转运情况
的测定来研究分析再生过程中蛋白质的行为。 
实验时将实验小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手术后第1、3、5、7、9、
11 天由两名气功师施以智能气功“外气”治疗。发气者双手平端,距受气小鼠
约30cm,施以“加速合成、加速转运、加速再生”的意念,每次发气9min。
对照组在同样条件下精心饲养。 
在气功治疗过程中,我们严格限制了气功师发放“外气”时的意念、周围
环境、发气时间和频率,以排除一些干扰。 
手术后第 1、3、5、7、9、11、13、15、17、19 天,在麻醉状态下由L 3、
L 4、L 5 分别注射10μLH 3—Leu,10min注射完毕。15 小时后
断颈活杀,剥离两侧自L 4 到腓忌和胫神经长约30mm长的一段神经,生理
盐水冲洗半小时后分成3mm长的小段,烘干,测放射活性。取正常老鼠同上作
法作为空白。以此测定标记蛋白的快转运。 
再生神经慢转运的测定方法是在手术后第八天同上方法标记已损伤的小
鼠,第9、10、11 天测定标记神经的放射活性,方法同上。取损伤小鼠不标计测
定基本底放射性,取其均值作为各段神经含有标记蛋白的下限。 神经段的放射
活性用液体闪烁计数测定。此外,在手术后1、3、5、7、9、11、13、15、17、
19 天分别眼眶取血,按碱化血红蛋白光电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图 1—20 给出了再生神经中标记蛋白的快转运测量结果。可见,外气实验
组在第15 天已基本恢复输运功能,而对照组在第17 天才恢复输运功能 
图 1—21 是手术后第9、10、11 天取两侧坐骨神经分成3mm长的小段测得
的放射活性峰(第8 天作H 3-Leu标记)。由此不难算出,对照组神经慢
成分输运速度为32mm/day,而实验组为601mm/day。智能气功外气
使得慢成分输运速度提高了将近1 倍。 
图 1—22 是神经再生过程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由此可知,无论是对照
组还是实验组在损伤后到第5 天血红蛋白含量几乎都是直线性下降,但实验组小
鼠在第7 天就下降到最低值并有所回升,而对照组直到第11 天才降到最低值而
重新回升。在回升过程中,实验组小鼠在第16 或17 天就达到或超过了正常值,
而对照组小鼠直到第19 天或20 天才恢复或超过了正常值。结果表明“外气”作
 神经长度 图1—20 小鼠坐骨神经中快转运成分标记蛋白放射活性峰 神经
段长度:3mm;——正常组;△——△实验组;X——X对照组。 神经长度
(mm) 图1—21 小鼠坐骨神经中慢转运标记蛋白放射活性峰 ——对照组;
X——X实验组。图1—22 小鼠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变化 ——正常组,X—
—X对照组,△——△实验组。用下小鼠坐骨神经恢复较对照组提前了3~4 天。
这和用快速转运测量的结果吻合。 
既然神经再生过程中蛋白质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它们在脊髓到损伤部位
的代谢情况怎么样呢?手术后第8 天H 3—Leu标记,取标记后两天脊髓3
mm~6mm的对照组神经段和9mm~12mm实验组神经段,以及标记后第3
天的距脊髓6mm~9mm的对照组神经和15mm~18mm的实验组神经分别测
定放射活性。以下面的计算来描述蛋白质的代谢率: 
对照组平均每天每毫米标记蛋白代谢率=cpm(3-6)mm-cpm(6
-9)mm/3(cpm/day·mm)。 
实验组平均每天每毫米标记蛋白代谢率=cpm(3-6)mm-cpm(9
-12)mm/6(cpm/day·mm)。 
计算结果见表 1—23。可见实验组神经中标记蛋白总量低于对照组。而从脊
髓到损伤部位的慢运转成份中标记蛋白的代谢情况不同,对照组远远大于实验
组。这一点说明什么呢?在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由于慢成分的复杂,只有低于
20%的蛋白质和再生有关;由于再生的应激反应,和能量、物质条件的限制,使
慢成分中其它一  
表 1—23 小鼠神经段标记蛋白代谢情况 组别神经段标记后第二天标记后
第三天(3-6)mm(9-12)mm(6-9)mm(15-18)mm更新率 cp
m/day·mm对照[cpm]2840±105——1677±103——388 实验[cp
m]——2060±262——1400±145110
些和再生无关的蛋白质合成量自然降低,而有关再生的蛋白质的合成量在
此期间升高,但慢成分中总蛋白合成量却下降,表现在慢成分标记蛋白放射活性
峰降低。与之同时,由于神经夹伤使其无法行使功能,因此包含有神经递质及其
相关酶等功能性物质的快速成分的标记量也自然下降,这也许是机体在再生过程
中自我协调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快速成分还是慢速成分,其中蛋
白质的标记量均有显著下降,这提示外气对蛋白质合成的选择性有一定作用,而
这种选择的方向可能由受试动物的机体状况或发功者的机体状况及经意念加工
后的信息决定。其次,慢成分在由脊髓向损伤处运输的过程中,外气作用下小鼠
神经中标记蛋白的代谢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在正常神经中以一定
速度更新其成分的神经轴突,在再生过程中为了满足损伤部位的物质需要,其更
新速度有降低趋势,表现出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协调作用,这不正是生物界常见
的一种应激现象吗?气功外气表现出了能强化这种应激反应的作用。最后从图1
—22 我们可以看到从神经损伤后第一天到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到低谷的过程中,
外气作用下实验组小鼠的下降速度明显比对照小鼠的下降速度为快,而且几乎提
前4 天下降到最低值,这种血红蛋白含量的骤然下降,必然引起机体总体营养水
平的不均衡,而进一步从整体上放大了损伤反应,以增强再生潜能。这正符合了
损伤越严重再生反应越强烈的规律。但是,所有这些损伤后机体有机的自我调节
又是怎样强化的呢?损伤反应又是怎样被强化的呢?其次代谢水平降低而蛋白
质转运速度却加快,那么其中的能量又从哪儿来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
究。 
有意思的是,医科院基础所恽君惕等和李长林合作观察了智能气功外气对
Wistar大鼠(n=21)从骨神经夹伤后感觉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用小电
流刺激皮肤引起疼痛反应的方法来确定神经感觉功能的恢复时间(02mA,50
Hz,通电1 分钟)。所得结果是:对照组痛觉恢复时间为1764±081 天,而发
气实验组痛觉恢复时间为20±067 天,智能气功外气作用明显地延缓了痛觉恢复
的时间(P<001)。乍一看来,此实验的结果和王勤等人的实验结果相反。同
一种功法,同样的意念活动,而所得结果截然相反,这似乎不可思议。其实这不
难理解。因为象这样的实验设计,得到这样的实验结果,本身就有两种可能:(i)
痛觉恢复时间≠神经恢复时间,李的外气有可能明显地提高大鼠的痛觉感知阈
值,因为,外气可能作用于大鼠痛觉感知系统的任一环节。或许你会说,20 天
以后同样的刺激大鼠不是感觉到了吗?但是,当发气者得知观测结果以后,你怎
么能确保其意念活动没有变化呢?(ii)外气确实延缓了神经恢复的过程,这
说明意念运用本身的微妙和复杂。但不论怎样,李的外气确实作用于大鼠的神经
系统,或延缓了恢复,或提高了痛觉阈值,总之,确实起了作用。要澄清其作用
性质,应该设计新的实验,再做下去。 
五、气功外气对微循环的影响 
脑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约占整个机体耗氧量的 20%左右,
许多脑血管病的病理学基础或发病环节与脑微循环障碍有关,局部或整脑的供
血、供氧障碍,可引起脑组织内CO 2 和酸性代谢产物增加,进而,脑血管扩
张、脑组织功能遭受损害。因此,在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改善脑微循环,可以
打破微循环障碍——代谢异常——功能障碍——加重微循环障碍这一恶性循环,
对某些脑血管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医科院微循环研究所段重高和李世民合作,用Wistar大
鼠颅骨开窗,对智能气功外气引起的脑微循环改变作了实时观测。观测仪器为P
erflux PF2 型激光多普勒血流量计。对照组(N)和实验组(T)均
先在正常情况下开窗测定脑微循环血流量,然后,T组于颅骨窗脑膜表面滴加
001%重酒石酸去甲肾腺素50μl造成局部脑微循环障碍,N组不作任何处理。
5 分钟后施加智能功外气,连续发气15 分钟。分别在发放外气前,发放外气后
即刻(5′、10′、15′),停止发放外气后5′、10′,测量微循环血流量参
数,并同步进行记录、分析。 
结果表明,气功外气对于Wistar大鼠正常脑微循环血流量相当稳定,
气功外气对它虽有轻度改变,但无统计意义。但对去甲肾上腺素(NA)造成的
严重的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脑微循环血流量回升,微血管缩舒运动的振幅
加大,但停止发功后血流量仍会下降。(见表1—24)。 
表 1—24 气功外气对大鼠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X±SD) 正
常微循环组(n=12)微循环障碍治疗组(n=10)正常 NA 发功 功后5
‘ 功后10’ 功后15‘ 停后5’ 停后10‘4241±301   4113±282  
4249±378  3841±283  4062±288  4138±317  4100±3814574±455  
3706±378# 5284±937  5599±878  5046±678  5013±568  3975±798
 3878±810#P<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微循环障碍组比较 
医科院傅士明等还和张庆茂合作,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肿瘤微循环的作
用。动物模型为叙利亚金黄地鼠颊囊微循环(在体观测)。接种肺腺癌细胞2~
3 天,肿瘤生成。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 只。实验组由张作远距离发功治疗。
同时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计对实验组动物肿瘤组织的微循环作在体观测。结果表
明:(1)实验组的肿瘤消失时间为27±3 天,而对照组为37±3 天,P<001,
这表明智能气功外气对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实验组动物发功前后
肿瘤组织微循环血液量的变化颇为有趣:50%血流量升高(P<001),而50%
血流量明显降低(P<001)。但不论升高还是降低,外气都使得肿瘤的生长受
到有效的抑制。这怎样解释?应该再做下去。 
这里再介绍一下医科院微循环研究所张坚等对庞明在首都体育馆作组场报
告所引起的人体皮肤微循环影响所做的在体观测。为了观察比较组场对不同年
龄、不同身体状况人群微循环状态的影响,选择了四十多名受试者(均未参加或
接受过气功训练)进行“组场”实验。受试者按年龄及身体状况分为两组。第一
组为青年组,平均年龄为205±19 岁(24 人),其中男性11 人,女性为13 人,
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第二组为老年组,平均年龄为583±65 岁(16 人),
其中男性5 人,女性11 人,均患有各种不同程序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
心病、糖尿病等。 测试仪器为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LDF)(瑞典PF
—2 型)。取皮肤微区(内直径1mm皮下1mm深度)的微循环血流量作为测
量分析指标,来分析研究血流量的变化情况。为了消除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采
用恒温(T=340℃±02℃)皮肤型激光探头。测量部位选取左手合谷穴,测量
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流量。 
实验时,受试者在20℃室温的房间内安静休息20 分钟,取坐姿,放松舒适,
每人每次测量1 分钟。首先测量庞明教授带功报告前后青年组微循环指标,然后
再由两名气功师分两次(间隔一周)对青年组进行“组场”发功,测量各次“组
场”前后的微循环血流量。最后由孙福长气功师对老年组进行“组场”调治疾病。
为了观察“组场”治病过程各阶段微循环的变化,分别在第1、3、5、7、10 天
各进行了五次“组场”调治,并测量各次“组场”前后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 
表 1—24a气功“组场”对微循环血流量 的影响(%X±SD) 组场前
组场后青年组1  青年组2  青年组3  老年组1  老年组2  老年组3  老年
组4  老年组54422±795(n=23) 4219±1025  4196±980NS 3348±
1274(n=15) 2474±931# 2016±654NS##(老1) 3592±1411#
# 2338±702#4783±666  4567±1871NS 4292±1503NS 4491±
1879  3772±1954  3243±1480  4208±1735  4632±2080 前后比P<005
P<002  #同上组比P<005##P<002NSP>005  
实验结果见表 1—24(a),可见:1 青年组健康人的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组
场”前后的各次测量均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正常生理
水平。青年组的三次测量之间比较也无显著变化(P>005)。2 老年组非健康
的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组场”调治前后的各次测量均有显著增加(P<002),
各次“组场”调治后的血流量比“组场”前增加30%~80%不等,表明“组场”
后微循环血流灌注状态有所改善。3 老年组的各次测量之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变
化。 
上述结果告诉我们:智能气功组场对人的生理状态有自动调控作用,以正
常稳态为准。故对正常青年人微循环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对不健康的老年人,则
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直至达到正常水平。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组场者的意念:“气
血要正常”。 
表 1—24b高血压组与正常组心血管参数组场前后 自身对照结果(X±S
D)参数高血压组(n=33)正常血压组(n=36)Ps(mmHg) Pd(m
mHg) MAP(mmHg) SV(mmHg) CO(mmHg) SI
(mmHg) CL(mmHg) TPR(mmHg) AC(mmHg)-
63636±12923     -30909±10013     -36060±10140     
33385±34341  -00885±02546  13415±21196  -006±01778  00048±
00575  01494±00553    15714±12598  08571±15541  04286±14024
 84340±26886     06472±03451   63194±19828     02894±
01546   -01092±00815  01986±00599    注:1 表示统计分析P<0012
表示统计分析P<005  3 单测检验 
与这个实验相呼应,1993 年2 月19 日与2 月21 日,当庞明在北京作组场
报告时,医科院基础所杨子彬等对听众中69 名患不同心血管病症的人的血压、
每博输出量、血管顺应性等参数作了现场检测,所用仪器为TP—CBS心血管
参数无创检测仪。表1—24b列出了组场前、后(即刻)有关心血管系统参数的
变化。 
可见:(1)高血压患者经过组场后收缩压(ps:△ps=-636±129m
mHg)、舒张压(pa:△pa=-309±100mmHg)、平均动脉压(MA
P,△MAP=-361±101mmGg)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非高血压
组则血压无明显改变;(2)非高血压组患者组场后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SV:
△SV=843±269ml;每分输出量CO:△CO=065±034(l/min)有
显著提高(Psv<001,Pco<002);(3)无论是高血压组还是非高血压
组,动脉系统血管顺应性(AC)均明显提高(△AC 高=015±006,△AC
  非高 =020±006)。显然,和组场的微循环相平行,在气场中整个心血管
系统参数的调整是有针对性的,目标函数是:正常稳态。这是智能气功组场治病
的一大特点。 
六、外气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室单惠敏等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正常大鼠
催乳素(PRL)分泌的影响。 
实验动物Sprague—Davley大鼠,雄性,体重 240~260g。
实验前一天,对每只大鼠施手术,经颈外静脉至右心房预置硅橡胶导管,以便能
在清醒大鼠和自由活动大鼠取血。 
17 只大鼠分3 组,1  #组(5 只)为静息态发气组,发气前先取血样,发
气时意念是:“促进PRL分泌”,发气5~10 分钟后,再取1 份血样。2  #
组(6 只)为应激对照组,先在静息态取血样,然后放入特制玻璃罩,限制其活
动,使之处于应激状态,应激后再取血样一份。3  #组(6 只)为应激气功组,
静息态取血,置入玻璃罩使其处于应激状态,然后再发气,意念是:“平静,抑
制PRL分泌”,发气后再取血样。 
实验结果: 
1 静息大鼠发气(意在促进PRL分泌)后血浆含量明显增高,从43±05
(mg/ml)增至101±19(mg/ml),P<005; 
2 应激状态下(2  #组)大鼠PRL分泌剧增,从109±32(mg/ml)
增至438±101(mg/ml)。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002)。但应激状态下
的大鼠(3  #组)在智能气功外气(意在抑制PRL分泌)作用下,PRL分
泌与静息态相比,不但未提高,反而略呈下降,从130±22(mg/ml)变为
104±08(mg/ml),这和2  #组应激后的血浆PRL含量相比下降十分
显著(P<001)。 
这个实验表明:大鼠垂体催乳素的分泌非常明显地受智能气功混元气的调
控。平静态下,促分泌意念可使大鼠血浆PRL含量成倍提高;而应激态下,抑
止的意念可使大鼠血浆PRL含量和静息态一样,基本不变。反应如此鲜明,而
全在发气者一念之间。 
总之,气功外气对不同层次的生命物质的作用的研究,为认识气在人的生
命运动中的作用和规律开辟了道路;也为探讨外“气”治病健身的机理提供了基
础;还为将气功应用于生物工程、应用于农业等创造了条件。因此,外气生物效
应的研究,在气功科学研究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对于了解“气”的本质来说,以生物为探测器的优点是灵敏,
缺点是不确定性。生物层次越高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也越高。因此,以细胞为
重点来研究外“气”的生物效应是合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首页|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智能气功 ( 公案备案37132302000287 网站备案 鲁ICP备11011354号-1 )

GMT+8, 2024-11-24 06: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