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Ⅰ 外“气”对核酸溶液紫外吸收的影响
1987 年1 月,严新和清华大学郑昌学、陆祖荫等合作,用小牛胸腺DNA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试剂厂)和酵母RNA(北京东风生化试剂厂)为试样,
进行了远距离发功试验(发功距离为7 千米和1900 千米)。五个试验样品,每
个样品发功3 次,每次发功10~15 分钟。实验样品和对照样品同时制备,实验
样品送到一个专门房间里去,锁闭(室内无人),等待发功。对照样品在测量仪
器旁。 测量仪器为KONTRON UVIKON860 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
度仪,在220~340nm波长范围内连续扫描。仪器测量精度为±0001,测一条
曲线所需时间不到1 分钟。
对DNA试样,在发功前2 小时内每隔30 分钟作一次紫外扫描,所得吸收
曲线完全重合,典型结果(2 #样品)如图1—14 中曲线0201 所示。 图1
—14DNA 2 #样品紫外吸收谱 图中: 0201:发功前二小时内5 次测量
结果重合, 0501:第一次发功后立即测量所得结果; 1001:第一次发功后
放置45 分钟后测得曲线; 1901:经第二次、第三次发功后,再放置10 小时
以后测得曲线可见样品紫外吸收谱很稳定。第一次发功完毕后立即测量样品的紫
外吸收曲线,得图1—14 中曲线0501,可见在230nm和257nm处吸收明显增
加;放置45 分钟后再测得曲线1001,可见230nm和257nm处吸收继续增加;
这时严新第二次发功。立即测量得曲线1301 和1001 重合;再过45 分钟,第三
次发功,而后立即测量所得的曲线1601 与1301、1101 完合重合。说明在此过程
中,DNA紫外吸收没有改变。然后再放置10 小时,再作测量,得图1—14 中
曲线1901。可见在220nm到340nm范围内,DNA溶液的紫外吸收都大幅度
增加,在257nm处吸收增大了122%。而对照样品(3 #,放置在分光光度
计附近,距实验样品存放处约30 米)在14 小时内吸收谱基本上不变。而且在整
个试验过程中用对照样品随机检测,所得吸收曲线也是稳定的,这说明在此过程
中仪器性能稳定,未受气功师发功的影响。另外,用贮存于容量瓶中的DNA溶
液作对照测量,也表明样品紫外吸收谱是稳定的。
五个DNA溶液试样的紫外吸收谱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DNA溶液在 257nm处紫外吸收的增大意味着其双螺旋结构氢键断裂,称
为增色效应;相反,氢键的形成会使紫外吸收减少,称为减色效应。我们知道,
温度升高(高于80℃)、溶液PH值改变或某种有机溶剂的污染等都可能导致
257nm增色效应。样品由DNA试剂加去离子水制成,未接触酸碱和其它溶剂。
实验中样品放在石英比色皿中加盖保存,和对照样品的保存方法一样。环境温度
为室温,在实验过程中大约下降2℃(因为实验是在夜间做的),这不可能引起
增色效应。而且,在同样环境条件下的对照样品紫外吸收谱不变,这也说明环境
干扰引起增色效应可能性可以排除。那么,测得的紫外吸收曲线的改变是新现象
还是统计涨落呢?显然要通过统计处理来判定。统计分析表明,以2 #样品
257nm吸收峰为例,S分别为6(第一次发功)、11(45 分钟后)和31(第三
次发功后10 小时)。而S≥6 时,由于随机涨落而使257nm吸收值达到图1—
14 中曲线0501 水平的概率已经小于20×10 -6 。这说明,这种增色效应
肯定是(999999%以上的可能性)严新远距离发功的作用。
图 1—15 是测得的RNA溶液的紫外吸收曲线,实验过程和DNA溶液相
仿。曲线7301 是发功前5 小时和发功前即刻测得的。二者重合,可见RNA溶
液的吸收曲线是稳定的。7701 是第一次发功完毕后测得的,而8001 则是第二次
发功后的测量结果。可见紫外吸收谱有明显的改变,在230nm处紫外吸收降低,
而在257nm处,紫外吸收增大。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见,外“气”能够超距作用于核酸而使其结构发生明显
改变,这种改变反映为其紫外吸收谱的显著变化。
图 1—15RNA溶液的 紫外吸收曲线 图中7301:发功前5 小时和发功
前测得的本底曲线二者重合; 7701:第一次发功后测得的吸收曲线; 8001:
第二次发功后测得的吸收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