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问答》串讲庞明(庞鹤鸣)先生讲于己卯年冬 缘起 今天我们就开始讲传统气功里道家功的知识。 首先说明一下,咱们为什么要这么郑重其事地来学习传统气功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练功有什么意义。简单说几句。这也是结合批判**功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前些年有些练智能功的同道追**功去了,据我知道已经死了两个人,练了智能功又去追**功,他们为什么去追呢?可能考虑咱们智能功可能是一般的功法,社会上有高级的功法,要追追高级的东西。因为人们对传统气功的知识和门类了解太少,所以很容易被社会上把自己的功法吹得神乎其神的、玄乎其玄的气功师给弄到那个圈套里边去。所以这次咱们给同学们讲一讲传统气功知识。 今天主要讲道家的功法,道家功里边认为是上上乘的功法。 道家本来是没有分乘的,因为佛家有三乘,金刚乘……,所以道家也沿用了这个名词。一般来说道家把导引、动功称为下乘;直接练呼吸吐纳,以至于用呼吸练意念周天的称为中乘;炼精化气走丹道的这样的功法称为上乘。上乘现在一般主要指的是全真派。全真派是从王重阳、丘处机这么传下来的。昨天也说了,从上乘来说,他们的祖师也死了,王重阳死了,七真死了,七真的徒弟也都死了。到了明清,全真派又向前发展了一下,搞了个伍柳派,伍守阳柳华阳师徒。认为按他们的练法能结丹,不按他们的方法练结不了丹。在清朝以后,在龙门派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呢?在民国初年,伍柳派最得意的弟子赵避尘写了《性命法决明指》。这本书把伍柳派的练功方法,结小丹、结大丹、出阳神等等说得应该是非常的详细,但是赵避尘怎么样呢?死了,而且是得了半身不遂死的。他的弟子牛金宝,也算是比较好的弟子了,七十年代也写了书,又教功,结果也是八十多岁就死了。对于这个三乘,一乘、二乘、三乘,咱们在讲《传统气功知识综述》里边已经讲了,这个周天功怎么运啊,周天有什么形式啊,都讲过了。以至于进阳火、退阴符,进阳三十六、退阴二十四是什么意思……我们也讲过,所以这些知识就不再讲了。今天讲的是上上乘的功法,就是清朝以后闵小艮这一派的知识。他们也是称作龙门派,称为太上心传。闵小艮怎么样了呢?闵小艮也是八十多岁就死了,他的弟子们也都死了。他们都死了还讲他们干什么?没那么多好处还讲它干什么?因为同学们对传统气功知识都很向往,都以为这些功法有多么多么高级,所以今天从知识的角度给大家讲一下。今天选的是闵小艮的得意弟子薛阳桂写的《梅花问答》。这里边基本上就写了他们站在道家的基础上怎么来看待佛家、儒家的功夫,最后讲三乘和他们的上上乘。为了让大家能了解原貌,所以我基本上是按照原文来讲。大家不用记笔记。 因为薛阳桂写这本书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的,所以他就必须得编造点人:陶既若,不懂得什么知识,不懂得气功,他总是处于提问的角度;韩洞然代表儒家;慧彻是个和尚;许洞雷是个道士,代表道家。这么几个人前后问答。你一看好象是真的似的。 梅华问答 吴中薛阳桂述 上海谢来仪赞 辛巳之秋,八月望日,有客陶既若、韩洞然偕僧慧彻、道士许洞雷暨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赏桂于竹影梅华馆。是时也,桐叶敲窗,桂香入幕,或鼓琴而啸傲,或临流而赋诗,焚香煮茗,默坐谈心,熙熙皋皋,雍穆一堂。(这么一帮人来这赏花观月,谈问题,高高兴兴的。) 既若喟然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志事竟成,信斯言也。何以修道者若牛毛,成道者如鳞角乎?(陶既若说:“过去儒家讲人人可以为尧舜,都行。跟佛家一样,人都有佛性,一样的道理。可为什么是修道者若牛毛,成道者如鳞角?什么道理?) 大约皆不得其门而入。旁门外道固不足论,而大道正宗若何为是?”(一般的大约都是不得其门而入,有进入旁门的,那些就不要说了,大道正宗为什么也这个样子?提出问题来了。站在儒家的高度来讲,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可以成圣贤,为什么不能成?从儒家说就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儒者韩洞雷来回答。他怎么回答的呢:) 洞然曰:“古今无二道,圣凡无两心,教有三教,行之则一。所谓道者,一也。(过去现在,圣人凡人,没什么两样,最根本的就是那个道。道家讲道,儒家也讲道,医家也讲道,各家都讲道。道是什么呢?) 此道乃天地自然之真机,付于万物,见于万事。世人舍近图远,非视为高妙,即目为老生常谈。即有一二有心之士,不得真传,流为怪异。幸遇名师,嗜欲纠缠,因循怠忽,安望有成?(修道的人,无论是儒家道家都讲这个道,因为这咱们学过传统气功知识的都知道,就是讲的大自然里边,天地自然真正变化的机转,最根本的因素,指的是它。对这个根本道理你得不到真正的传授或没有得到真正的师传,传不到真东西不行;得到真东西以后,有师传了没有很好的修,那也不行。) 今姑无论他人,且各自返观内省,能猛勇直前与道为一否?(暂且不说别人,就说我们这些当时在场的人,自己返观内省,察照自己,能不能与道为一?能不能够真进去?所以这就直接谈这些问题了。) 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若能破釜沉舟,拼却三年苦功,看是如何?至于宗主,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窃以为行之始,必先察理。《大学》之格物致知,先儒之穷理主敬,实乃入门之秘钥也。”(我们现在不能勇猛前进,不能与道为一,可是如果我们能够破釜沉舟,刻苦用功,拼三年看看。一句话就拼三年看看,所以古人练功可不是象我们想的一下解决问题。拼三年看看!一般的学习一开始要从讲道理,但是真要上达,要悟。从哪去悟?从理上去悟,要明白道理。从那个‘理’上怎么去悟那个道理?按儒家讲就是格物致知,穷理主敬,这就是儒家入门的功夫。格物致知,朱熹讲要通过变革事物来认识世界,王阳明讲格物要格去心中之物,心里边的杂念,心里边不要着于物。和佛家讲的明心的功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格物之后而得到真正的知识、认知。儒家讲穷理主敬,把那个道理去想啊想啊,然后去静,非常的恭敬。主一视为敬嘛,就想一个东西不迁于、不干别的事情这样称之为敬,能够专一地去穷理,集中精神去想东西。这是入门的功夫。) 赞曰一:竹影梅华,郁仪光净。先贤秘要,穷理主敬。大道真宗,是为正令。克己复礼,以师孔孟。若曰:“凡事物之来之应,则以理辨之。而内修之道,则当如何?将何法以为总持?若学无主脑,如渡江而无舟楫。必先明主脑,然后可以为学。”(儒家讲,来了事应该是按照道理来处理,按照道理来分辨它。这个还好说,可内修就不一样了,什么总持?修持怎么去做,总的关键在哪?以什么为主要的东西?怎么去学,怎么去做?) 洞然曰:“内修外事,其理则一。(外面来了事以理辨之,里边修。陶既若他把它当作两截的。韩洞然说:里边修和外边处理事情是一个道理。) 古人有云:‘心要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我们的精神活动总放在腔子里边。过去儒家讲,把意念放在腔子里边,不要想外面的东西,“神一外出则收回”。道家也这么讲。念头不要离开内在的精神世界。总持应该是佛家的名词。) 学者必先明得本心,方有主脑。明得主脑,则总在是矣!(儒家学习要明白主脑。主脑是什么?) 故理学之书,无非讲明心性两字,而为入德之门。《大学》一书,开口就说:‘在明明德’,明其明德,则学有主脑矣!”(讲心性,大学一开口就讲明明德。明德就是我们身体里边的精神状态的特殊的形式。象佛家讲的“性”似的。把明明德这么讲的,这是道家的儒家明德观。后世研究儒家修持的也有这么主持的。) 赞曰二:在明明德,为学绳墨。德本我有,明之宜力。终日乾乾,乃造其极,明无可明,一得永得。若曰:“明德二字,朱子注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此言人之心乎?性乎?”(朱熹的注解说:明德是人从天那儿得来的,虚灵不昧,人的精神,各种道理都在里边。不过朱熹的明德观和后世佛家、道家讲的实际还不是一回事。他那是个理,理在里边,万事也在里边。朱熹是说的心呢?还是性呢?他就把儒家的道理再进一步展开来讲一番。) 洞然曰:“心之与性原不可分。(原来说心和性是两回事,而韩洞然说心和性是不能分的。) 以主宰而言,谓之心,以其具生生之理而言,谓之性。(中医就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主焉,心之官则思”心为主宰。它从主宰生命活动,主宰万物来说叫做心。它能够生化万物的道理称为性。因为宋明理学把宇宙最根本的变化因素称为理,道家称为道,我们称为混元气。他是把它称为理,它是理气学说。这也是现在把宋明理学称为客观唯心主义的道理。他说不是个物,是个理。他那么讲的。) 心必能明而后可见,性须悟而后可以复言心,而性在其中。(他这用了佛家明心见性两个词,但他这明心见性和佛家的明心见性可不是一回事情。他讲的是要明了那个道理。朱熹讲不是明晃晃的事物在那儿,只是那个理。那个理能生出太极,太极生出气,理和气是统一的,但是那个气是从理那儿来的。他这说的明心见性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不是一回事情。) 明得心而后见得性,悟其性而后知其心,尽其心而后知其性也。(这里边就是儒家的东西了。儒家的尽心知性,道家的修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尽管这三家都讲心和性,但是他们讲的心和性是不等同的。怎样才能尽心知性呢?) 然必先知存心养性。存养之久得其理,省察之要其旨。由是而学焉,则庶几其不差矣!”(要存心养性,首先把仁义之心放到里边,然后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仁义礼智信。因为仁义礼智信它们是从先天的那个理上来的。后边还要讲这问题。从儒家这么讲就行了,但这里边跟修持还是不一样的。我这么讲啊大家可能觉得很麻烦,文言文,听不懂,也就留个印象,将来你们觉得有这么点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行了。) 赞曰三:存心养性,研理之精。省察克治,物我忘情。寂如湛如,自觉灵明。明无可得,乃为至诚。若曰:“儒家四子六经,以及先儒语录,无非性理。释氏内典亦无非性宗,何以道家谓之性命双修?吕祖有云:‘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若修孤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又有云:‘性无命不立,命元性不存。’可见性命不能分开。何故释氏只言性宗,儒家只谈性理乎?”(这是站在道家立场看待佛家儒家性理的东西。这本书就是站在道家的立场来谈佛家和儒家。下面就替儒家回答了。) 洞然曰:“性命原拆不开。释氏所言之性,谓之本来真性。真即性命之本源也,是父母未生前面目,即《太极图说》所谓无极之真。(这是从儒家的角度来讲。儒家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儒家讲的性命和佛家讲的性不一样。佛家讲的性是最根本的,是相当于无极生太极的无极。当然佛家也不会同意这么讲。) 若今人所言之性,乃气质之性,(一般人所说的性是有形之物的气质之性) 是既生以后禀气成质之性。故木有木性,金有金性,水火土亦然。人为万物之灵,所禀亦不出乎五行。(现在说的性是具体的气质之性) 朱子所谓‘气以成形者也。吕祖所云‘万劫阴灵’者,乃气质之性,知识之神也。(我们现在对人来说是知识之神,或者说是识神) 儒家言性理,此理具性中,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为生生化化之机,万物当然之理。理即性也,性即理也。理一而气二,气有阴阳,理惟一致。理明则性在焉!(我们现在这些人也是个物,跟金木水火土一样,也有个‘性’,这个性是气质之性。到人来说这个气质之性有了新的内容;有了知识。但有了知识也还是气质之性。这个性什么物里边都有,哪儿都有。它可以变化,可以生化。这个性又是个理,从这个理来说也是个性,从最根本的道理来说也是个性。这么一来,性也可以说是理,理也可以说是性,但是这是从根本上说的,那个根本的理,咱们说的那个道,咱们不是把那个道解释成规律吗,有的就说就是从宋明理学这个理这儿来的。道是那个道理,是个规律。这个规律是那个性,根本之性,性是一个。但是这个气质之性就不一样了,根本道理是一个,气成两个了。这个气质之性,气有了阴阳了。道最根本的道理是一个,而气有阴阳之气,成为两个。理明了了,性也就在里面。) 盖天赋之一点〇降衷而能自具生生之机,以为健顺五常之德者,谓之性。(最先天最根本的道理就变作有物进来,那是性。) 人各得其所赋至一无二者,谓之理。曰本来真性者,本乎无极之真而来也。(从那儿来的。) 故能穷究其天理,以尽吾之性,则命在其中。修性即修命,古人云:‘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而命功之说乃道家之妙言耳!”(那个理叫天理,把那个理认真的去推求推求,就是来尽吾之性,我们那个命也就在其中了,把理明了了,命在其中。你要这么去考虑这里边的性,命在其中。这个道理简单地说什么意思呢,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演化而来的,一个事物能够生成也是那个理落到那个事物当中的结果。我们要想修儒家的功夫,你就要来考察、思考那个先天的理,把那个理考察出来了,那么那个人的命也就在里边了。因为那个理就是统帅那个命的,这个命就表现那个理,那个理就通过命表现出来了,这个理和命应该是一个。这就是修得性保得命。这是太上心传,上上乘的道家功这么讲的。三乘道家功可不是了,性和命是两回事。上上乘道家功就说性即是命,命即是性,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他们讲:你自己能够修性就能够复命。他是从儒家来立论,最后为道家张本,借儒家的道理来讲道家的最上乘功夫。其实它们也是中华道统文化从最开始的儒道没有分,到以后儒道分开,从道家到道教,道教返回来又进入到儒家里边去结合起来。它是这么一个反复,这是传统文化里的一个特殊性。) 赞曰四:性具伦常,命参造化。以性修命,何忧代谢?战兢自持,休索御驾。命不可知,性无借假。若曰:“凡人之生,皆是禀气成质,所谓‘气以成形’者也。形中所具之性,均属气质之性,而本来真性如何可以明辨?况父母未生前面目,不过如是〇。此未有形体之时,方是如是。若有生以后,已禀气成形,何能复得如是〇之性乎?除非将此形体谢灭之后,归于一无所有,方可复得如是〇也。”(说我们万事万物都是气质之性,前边讲了气质之性,可先天之性是无形无相的,有形的东西怎么还能保住这个无形无相的呀?古人把有形无形截然分开了,咱们现在知道:无形可以兼容,混元气可以兼容,古人没这个词,所以使得很多古人提了很多的问号。咱们说是无形的混元气和有形之物可以兼容,有兼容性。有形之物里边也可以有那个无形。古人说不出来这个东西,讲不出来,就提出这个问题。你看他怎么回答的) 洞然曰:“凡人之生,是秉五常之性,各得其一而为人,是以有强、弱、刚、柔、智、愚、贤与不肖。而水火木金土之五性皆具在真性之中,而本来真性之体,乃是纯粹之精,虚明寂定者也。(人一生下来就是秉了五常之性,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就是得得偏一点。偏到这个是这样,偏到那个是那样,由这五行之性来决定得不一样。但是这五性又都在真性里边。咱们在讲混元气的时候说一气未分,阴阳未判,三才未立,阴阳三才五行都在里边,真性里边也有五行。它是纯粹之精。按照易经讲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来了事物它能动,没来事物它很安静,是这个东西。) 若气质之性是气以成形而得然耳!父母既生之后,其形质本无碍于虚明,所谓‘虚灵不昧’者是也。(那个本来真性是一个虚明寂定的,气质之性虽然有形,但并不妨碍它那个东西。拿人来说,有形的人跟脑子里边虚明的东西并不妨碍它。) 形质是形质。虚灵是虚灵。盖虚灵者,乃心中神明之灵觉,并无形迹可见,(那个虚灵就是人的精神活动,它是没有形的。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但觉虚无之中灵明而已,《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也。若言形质,则有物在焉。故虚灵之体,父母未生前本来如是〇,父母既生后仍然如是〇,(他这是把人的精神和没生以前那个精神称为一个。关于这一点我们智能功混元气理论是不同意的。因为原始混元气是简单的,到了人的精神意识,更高了,两个不等同。但传统气功都是认为是一样的,未生以前是个〇,生了以后还是个〇,那个道就是那个〇。) 故形质无碍于虚灵。所谓气质者,缘人以气成形。(气质之性是根据那个人以气来赋有人的形体。) 动静云为,酬酢万变,无一不是知识用事。一落知识,则性体光明掩蔽,(应该说我们人生下来之后,各种活动,在小孩子的时候不是知识用事,那个时候,那个〇性还比较明显。有了知识以后就不一样了,有知识有思想了,他会思考问题了,有了主观印象了,有了概念性的东西了,想怎么怎么着了,这么一来那个灵明性被染着了。) 若明镜之被尘,澄源之泥浑。将机就机,无非是识神用事,是真性之混而为气质也。’故谓之气质之性。(真性就浑浊了,就成为气质之性。在传统气功知识里就认为,有了知识就浑了,就退了,神就浊了。这一点咱们智能功也是不完全同意的。这个知识也是正常的,也是前进的。) 若人能心中无物,一念不生,则性体湛然,寂而常明,感而常寂。(如果人能够不用知识,无思无虑,在这个时候,气质之性就湮没了,内心的灵明的性体就又显现出来了,象“性体湛然,寂而常明,感而常寂。”这个情况。讲到这个情况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你自己就要体会,怎么样叫做性体湛然,寂而常明,感而常寂?它就是脑子里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的……。所以学气功的知识就是,每一家你自己都要体会它。到了“性体湛然,寂而常明,感而常寂。”诶!脑子里灵了……。这就是儒家的性理功夫,从这把它扩展开就可以了。) 这个性体,道家谓之圆明,释家谓之圆觉,儒家谓之明德,又谓之至善。(其实这讲的三者并不等同。) 若身形谢灭之后,身死而心则未尝死,形亡而神则未尝亡。所云归于一无所有者,乃形质也。至于心性,本来无物。若心有所住,有所着,何能复得虚明寂定之本体?(他说人死了是形体死了,这个心不死,他们叫神灵不灭。这一点咱们智能功也是不同意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所谓‘修持’者,论静止动作,时时务使其常觉圆明贞静而已。(要修到圆明贞静,安安静静,里边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的,能做到这个样子就能够头头合道,左右逢源。圆明贞静就是本来的真性,真性就是个圆明贞静。) 故能头头合道,左右逢源,而后可复命以归根者也。故本来真性原是无方所,无形象,无色相,无去来,无动静,无生灭,以虚无为体,神明为用。天地亦真性中之发现耳!(没有形象,没有色相,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生灭,这几句话佛家道家谈这个性都这么讲,这是几家的文化融合到一起的。“本来真性原是无方所,无形象,无色相,无去来,无动静,无生灭,以虚无为体,……”要达到虚无,虚无是没有形象的。讲这些道理,按照道理来说这都是要从意识来用功夫。我们讲要认识意元体,过去也是这个样子。“没有方所,没有形象,没有色相,没有去来,没有动静,没有生灭。”当然智能功说有生灭,只是你生下来之后就感觉不到它有生灭了。天地自然也从意识里边显现出来。) 人为心不明,故昧。若明得心,则见得性。心明性坚,方知此性本无所来,亦无所去,本来如在也。是学者必须有个悟入处,然后可以躬行实践。如若徒向纸上寻文,口中摘句,吾知其终不可得欤!”(所以象这个情况是:我们要明白,心是无形象的,没有形象而感觉到有个无形无相的形象就是见性。如果明得心,见得性,心明性坚了,你就知道本来没有来去了,就感觉到里边的状态了。儒家练功要求要感知到里边的状态。这一点应该是讲对了。要想解决练功夫就需要认知我们的精神活动、意识活动,把我们的智慧变成自觉的,就必须认识意识活动的本体——意元体。这个意元体能感觉到它,它是无形无相的,认识它!这一点是关键的。所以不是让你纸上寻文,口中摘句。我们就说不是让你把我们智能功的道理按理论去背,是要你去体会它,从内在的精神去体会它,体会得好,能够体会着了,好了,就见着自觉性了。) 赞曰五:既无来去,何有死生?渊渊若水,湛湛常明。无始之始,太清之清。发无量光,元亨利贞。若曰:“性既闻有气质,本来之别明矣!而心不识,亦有别耶?何能令其明乎?”(气还有个气质之性,心是不是也还有别的呢?怎么让它明了呢?) 洞然曰:“《书》云:‘人心、道心。’(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阳明先生以杂于人为,未杂于人为,分释之,甚为明晰。(王阳明先生说:“杂于人为的称为人心,没有杂于人为的称为道心。”有意识地做的称为人心,没有意识,自然而然地做的称为道心。他是从这个方面来解释的。解释人心、道心的方法内容很多,他这是从儒家王阳明的心性学说来解释的。) 夫心者,非身中肉团之心,乃虚灵不昧之心也。为一身之主宰,故天君泰然,则百体从令矣!(我们这个心不是心脏,肉团之心,指的是虚灵不昧的精神。它是人一身的主宰,它能够很安然了,全体就都听它指挥。) 人之一心为最灵最活之物,为善为恶皆此心也,乃至成圣、成贤、成仙、成佛,亦此心也。古云:‘三点如星布,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也由他。’此言其心之常变不测也。(这是一首诗。心字三个点,一个横钩。披毛戴角指三世轮回。三世轮回从心这来的,作佛也是。) 若忽起、忽灭、忽善、忽恶,一刻之间,无数念虑,杂乱纷纭,此妄念乃人心也。(乱七八糟想的,杂念、妄念就是人心。) 人心即人欲,是轮回之种子。(三世轮回从这来的。轮回有上世、下世、今世,这是佛家十二因缘的道理。这是道家把佛家的知识拿过来了。) 若起灭之时,能察其善恶,审其是非,而有把握在动静事物之间,辨其义利。在义者,即为天理,在利者,是为人欲,此天理乃道心也。(在干事的时候有个念头,你如果能认真把这个念头分辨一下:这个念头对吗?符合道理呢还是不符合道理呢?符合道理的就叫天理,不符合道理的就称为人欲。符合不符合道理拿什么作为标准呢?他们那个时候以封建道德的仁义礼智信作为标准。符合仁义的就称为天理,不符合仁义的就称为人欲。所以练功要讲道德,但古人就不懂得道德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他们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在农业文明的时候就认为封建社会的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符合天理的。这就是为什么宗教在旧社会是统治阶级的辩护士的道理。所以我们智能功讲道德观就要这么来谈修持。符合他们利益的称为天理,符合人的欲望的称为人欲。天理就是道心,人欲就是妄心要常存天理而去人欲,就是克己复礼。在过去,儒家练功按照儒家那个规范,那种封建宗法去修持。那种修持的结果只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象我们讲的把气功变成大众气功,在旧社会那时候做不到,因为他那个修持的观点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仁义礼智信那一切都是按照旧社会来安排的。但他认为那是天理,你那么做就能克己复礼。) 常存天理而去人欲,即是圣贤克己复礼之功。更得心中空空洞洞,一尘不染,一丝不挂,常觉而常照;但灭动心,不灭照心;惺惺常存而清明,在躬得志气如神者,方是修道之实际,可以为圣、为贤、成仙、成佛。(因为用那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就什么都不想了,心里就空空洞洞、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你说你普通老百姓行吗?吃饭都吃不上,你想空空洞洞的做得到吗?所以那个时候只能是统治阶级他无所事事了,他也不做别的去,想:干干好事吧!哦,老百姓,给他们吃上一点,少打他们几鞭子……。这就特别一点。哦,来个老百姓给他一块馍馍吃,这就是行善事;对上面忠一点,……这都是天理!他这么一做心里挺安然,不怎么想了,空空洞洞的……。所以在旧社会那个时候,他的义利道德关系就是按照封建宗法道德观念搞起来的。当然在那个社会里边也只能如此,这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生产力这么发达,物质就这么多,你只能是一部分人搞文化,都搞文化搞不了。都搞文化,不去劳动,就都饿死了。所以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你不能用现在的观点去评判历史。历史上那样做,在那个时代是合理的,现在还说是合理的就不对了。所以看古的文化就要会这么去看。搞文化那么搞,在奴隶社会的时候就更不行。讲成圣成贤,成仙成佛,实际就是按照统治阶级制定的道德规范来修持的。) 然不于事物之间,审其义利,辨其是非,而一味空其心,寂其性,则流入于空寂,仙儒之所不取也。(如果你不从事上去做:有什么事了,做得对不对呀?符合不符合道理呢?符合义呢还是符合利呢?义是天理,利是人欲。如果你不从事上去分,不去考察义利,不去从这去分辨是非,就一味空其心,寂其性……。不干事,往那一坐,空心,静心,这样就是空寂,神仙和儒家都不赞成。这是站在儒家批判佛家了。一般来说儒家是反对佛家的,说佛家不进人世,纲常都不要了,父母妻子也不要了,君臣也不要了,连后代也不要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说连人都没有了。一般儒家是骂佛家的,不骂道家。) 又有所谓天心者,乃天地之心,人心、道心之根本耳!(前边讲了人心是杂于人为,道心是不杂于人为,这儿又来个天心,天心是天地之心,天心是人心道心的根本。) 夫心,一心也,何有天、人、道之别耶?盖庶人心中所发,无非利欲之私,是以谓之人心。贤人君子所发,尽是正理道义,故谓之道心。(天心、人心、道心有什么区别呢?你看,过去儒家把老百姓说是搞人欲的,老百姓都是人心,修不了道的,他们这是瞧不起老百姓啊。把老百姓都说是人心,贤人君子、有文化的都是道心。) 若能心无其心,发无所发,但觉天理流行,惺惺寂寂,与天地之心浑为一体,以天地万物之心为心,所以谓之天心。但天心不可见,因人而见。(如果连修道的道心也看不着了,什么也看不着了,和自然合为一体了,就成为天心。看来修道的只有统治阶级能修,我就说过去气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这讲得很清楚。普通老百姓不行,普通老百姓只能是见利忘义,一切为了利益,君子大人们才能舍利从义,要那个义而不要那个利,符合那个义。那个义就是仁之心,能生万物的仁慈之心,一切的心来指导你的行动成为那个义,行为是个义,那个心是仁,这个义举只有大人君子才行。你只有把心忘了,跟自然一样了,自自然然地去做了才能到天心,就修道了。) 人无私欲障蔽,则虚灵不昧,随时随处所发,无非天地之心,(如果人没有私欲了,没有个人欲望了,那个就虚灵不昧了。这句话是讲对了。) 故《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复卦,从坤卦全部的阴出来一个阳,一阳来复) 修道之士将声色货利,一切障碍,扫除廓清,养得此中(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 空空洞洞如明镜然,至一阳来复之际,而生机发动。盖所动者,即天心之发见也。惟人以有心造物,故生死;天地以无心运化,故常存。人苟无心,亦能知天地焉尔!”(天心见了之后,因为无思无虑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安静了,安静之后生命活动不受精神的干扰,气机就发动起来。从道家来讲,修道家功的意念放在下丹田的时候,往往就可以出现生机的发动,就是一阳来复,活子时出现。当然一阳来复还有讲性功发现的,忽的一觉,称为性功的活子时。道家这就下结论了:造物,因为人以有心的所以有生死,大自然没有心的,所以没有生死。大自然没有死?这山河不也坏吗?他就看不到这个道理,所以好多地方是相类比,有它合理的部分,把它无限扩大了,就搞错了。这儿讲了心的不同。前边讲了性有气质之性、真性,心有人心、道心、天心,有这么多区别。) 赞曰六:天人合家,瀛海无涯。池中菡萏,天外奇葩。无中运化,有妙剖瓜。三更月下,数点梅花。若曰:“性理之学如是,而释氏之坐禅、参话头,其意何居?(儒家的性理这么讲的,佛家的坐禅、参话头是怎么回事?开始讲佛家了。) 昔云栖莲池大师又广开莲社,独教人念佛。此二者何以为要?”(莲池大师是明朝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原来是儒家人,要批佛家,看了佛家的书以后不批了,还成为一代祖师了,是个很有名的大和尚。念佛是怎么回事情?和尚慧彻来回答了。) 慧彻曰:“禅者,定也。参话头,慧也。(这儿看来闵小艮他们这一派对佛家的东西懂得太少。好多东西是讲得不太确切。) 凡为人者,无论修行不修行,以智慧为第一,知识其次也。盖知识是识神之用事,但有知识而无智慧,若萤火之光,非光天化日不能成大器。有智慧然后可以参禅学道,一切经义,一览便知;万事之来,万物之应,自然真性中流露,无不中理,所谓另具只眼者也。(人应该有智慧,修行更应该有智慧。智慧是什么东西呢?好多道理都能懂。) 话头者,是初学入道之门,以一棒、一喝、一言、一顿,令学者当机顿悟,言下豁然,谓之禅机。机者,发动之所由也。欲使学者以此而内勘,静观其发动之所由,而印契心源,为入道之阶梯,(他讲这个参话头呢是入道的阶梯。参话头里边有棒喝,看你领会话头没有,本来参话头是要参出佛性来,目的是要明心见性。这里边不是为了要智慧,他这讲得不对。参话头属于临济宗的,《坛经》里边没有参话头,后来慢慢慢慢演变出来的。从黄檗临济宗以后,参话头才作为参禅的一大法门大为流行。因为他不懂得佛学,也没有真正的修过佛学,他这是按照一般性的理解,纸上寻文搞出来的东西。他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谈问题。不过有一句话他是讲对了:印契心源。什么叫印契心源?佛家明心见性之后它那是个境界,高明的老师一见面一说话,欸!感觉到了,对了,那叫以心印心,印契心源。达到明心的过程是靠参话头。临济宗是靠参话头搞起来的。) 则堂堂大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矣!此是禅宗悟性之顿法。(参话头是修参禅的的顿法,这是讲对了。顿法是很快,可怎么样呢,参禅的绝大部分一辈子也开不了悟。这个顿法就成了利钝的钝了,不是顿时就开悟,而是钝刀子慢慢慢慢的开不了。现在修禅宗开悟的。反正我看了些写了书的和尚,没有一个开悟的。所以修禅开悟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可不是那么简单。过去是教法有问题,就把佛也就给说成神话,不可解了,就错了。怎么去找呢?) 即如问念佛的是谁?谁是你本来面目?此等言语,教学者抱住此一句细参,所参者何?无非使其参破自己本来面目,识我之真性而已。学者将此一句话头静参默究,思到无可想之时,念头不动矣!想亦不想矣!本来如是〇。(参禅怎么参?他这儿是把过去参禅的人们的话拿来了,他这一叙述,没有参过禅的人,不会参禅的人觉得说得挺对。但是由于他讲的里边没有内在的境界,就差一点点,他把话说绝了,而关键性的没说出来,所以他就说错了。应该怎么讲呢?“此时一念不生之际,湛如寂如,自亦不知其为湛寂。真机一动,忽然而觉。于此一觉时体认所觉者何物?谁为觉者?如是体认,方见我未生前面目。”于此一觉再觉那个觉者,体认那个所觉,由这个念头,参着了,就完了。所以应该是在一念不起的时候(一念不起那是个境,还不是自身那个性,这个境不是活的),他自己能够再进一步进去,它在往里动的时候,自身那个“”能感觉到了,那个灵知灵觉它自己能够感觉到。当时能感觉到,感觉到的一刹那,捉住那个景象了。以后就跑不了啦,一得永得了。进去一次感觉着了,以后就能感觉着了。所以看那古书:忽然一觉,一觉得再去察就坏了,晚了。因为他不是参禅的,就是看了过去参禅的书,所以写的时候呢就差一点点,他没参过禅,那一点点他就不知道,他给你写就写坏了。) 所谓谁者,即吾之真觉也。若透得此机,当下顿悟,谓之破本参。(说能感觉到了叫破本参。过去参禅有一步、两步,还得破本参。) 能破本参,方明得性体,明得性体,修行始有路头。至于坐而参者,自使其定心之法耳!(这句话漏出他的本相啦!说参就是定心了,这就不对了。我们一般人来说是定心,一开始坐功还不是参禅。) 定则自然慧生,忽然而觉。觉而能明,明彻我之本来真性矣!(明彻本来真性应该是在参禅开悟的时候,明心见性的见性的时候,那个见性既是定又是慧。定心不动,感觉到的景象叫慧,两个是同时的,不会是一前一后的。说因戒而生定,因定而生慧,后世的戒定慧三学,那是教一般的人,对没练功的人来说的。真正是参禅的人,一得那个慧的时候,在明心见性的一刹那,他本身应该是定慧匀等的。) 此觉此明,非智慧不能得也,(这儿就是颠倒了。) 此是定慧双修之法。定而能慧,慧而自定,久久行之,自然大定大慧,顿契无生终始不离,如是此为最要。至如一棒一喝,学者虽特然而悟,不思而得,亦必静坐行功,久久纯熟,方得大定大寂。一念万年,古今能有几人哉?(能够这样就大彻大悟了。这几句话也是抄的古人的东西,话本身是不错,但后面解释错了。) 今之坐香者,一味兀然静坐,执以禅定为学,着一定字以绝其念,是谓拜死机。(这句话是对的。现在坐禅的人,往那一坐,傻呵呵的,什么都不想,以这个为定境,成了死机。参禅是要活机,活的。) 古真云:‘饶经千万劫,终是落空亡’。故南岳马祖有‘磨砖作镜’之讥。” 若曰:“然则念佛之理又当如何?且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抑有妙意乎?”(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慧彻曰:“念佛之理,是我佛慈悲,特开方便法门,普摄三根之妙谛也。上智之士,可讲以性理。中根之人,授以经典,使之口诵心惟,寻文解义,由解悟而入,谓之渐法。顿法可度上根人,中根以下不能也。渐法是度中等之人。若至下愚,又当如何而可?故开此方便法门,且畏难苟安者多,(这儿开始解释念佛了。念佛好似解释对了的。一般的人畏惧艰难,苟且偷生的多。) 故独教人念佛。只要执持此佛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这是说的佛教普被三根,普度众生。象修禅的人是顿根、上根的人;中根的人学佛理,慢慢悟进去。其实学佛理的到最后也得去修,没有修行也还是不行;下根的人佛理也不懂,怎么办呢,心很乱,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这么做就行呢?下面解释了。) 盖人之最难制者,心也。今将此一句佛号,念住这个念头,只剩念佛的一念,其余种种杂念无隙可乘,自然得神光独湛,真机透露。久而久之,到一念不生,则灵明独透,自觉无我无人,并无天地万物,日月山川,只知有觉,不知有我。如是方可谓之念佛。而得念佛三昧,自然佛光降照,易于成就。(人最难制服的就是这个心,就念这个佛号,老这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是念它。过去说要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念念不断,念头打成一片,里边就剩一个佛号了,佛就是我,我就是佛,佛和我无分别了。这就成为念佛三昧了。不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嘛,把眼耳口鼻舌身意都统帅起来了,就一个念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他什么都没有了,心念专一了,这样就成为念佛三昧。这样反复念,反复念,心念专一了,其实就念一个乌龟兔子王八蛋,老这么念,念统一了,也就行得了。念头就是一个念头嘛。念什么都行。实际上就是让你精神专一。他这也说的是念到一念不生。实际还是过去道家的太平经说实话,守一宁,就守着一,一其心念就解决问题。) 昔吕祖与石天基念佛偈,曰:‘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开窍妙通灵慧,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成念利超生死,念偈于今留汝参。’(吕祖写的念佛偈就讲,念佛就是修丹,要修到意念集中了,这样去行持才是念佛,如果只是口里白白地唠叨,心里边没有定,佛念与杂念一起,不能纯净。) 体此行持,方是念佛真谛。若徒口内唠唠而心无定止,佛念与妄念相掺,不能纯静,夹杂纷纭,终成无益。虽终日执持佛号,与不念等。念而不念,不若不念。(有的老头老太太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完了以后:你们那老母鸡下几个蛋呢?这么念佛是干什么事?念佛你得念得接起来才行呢?你夹着杂念念佛不是瞎捣乱?释迦牟尼佛说“若有人至诚念我一声佛,我便接他入佛国。”那这么多念佛的接谁走了?都接到土里去了。) 盖此法门不讲心性,不究神气,不问性命,自然打成一片,凝结虚灵,过化存神,捷登莲界,极容易,极简便,得寸积寸,不患不成,但患不恒耳!恒而能诚,诚而能专,自得念佛之三昧矣!(说这个办法念一点得一点,念一点得一点,不怕不成,就怕你没有恒心。整天老念就行,白居易就说行。白居易《念佛偈》“吾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今年七十一了不再从事吟诗写诗了,“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看经费了很多的劲,办好事情又要奔波劳碌,“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拿什么度心和眼呢,就念阿弥陀佛,“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也是讲念佛的。只要你念,早也念,晚也念,行也念,坐也念,躺着也念,什么时候都念,一其念头了,好了,精神境界就变样子了。心念统一了,统一了就行了。念混元灵通也行,喉呼吸教的字也行,念洗髓也行,念什么都行,念乌龟王八蛋也行。就是不爱念呐,谁念乌龟王八蛋?那就没人念了。你只要是看准了一个,选准了一个,既是参话头也是念佛。念什么都行,很多都行,专心念下来都行。) 盖佛者,觉也。念者,存思之谓,非专是口内吟咏。念佛法门又谓之修净土。净者,真净也。土者,土也。土位在中,言人之中宫也。大凡思虑念头,无不从中宫所发。一有念虑,此中即不净矣!故念佛者,念净其心。净土者,真净其中。心无一点之尘翳,则大觉现前,佛我同体焉!(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没头发,念成我没头发了。没头发也行嘛,和尚就是没头发嘛。和尚就是秃子嘛。就这个样子念,南无阿弥陀佛……真要是能做到一走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想什么念什么都是阿弥陀佛,碰上什么都是阿弥陀佛,你干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要做到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心念就纯净了。后面解释的话就是醉雷公——胡劈了。) 至于六字之义,亦不出乎本来真性之妙喻。所谓南无者,南是南方,五行属火,在人为心。心中只有神识,故南中无佛,此指心之非佛也。(本来南跟那差不多,无跟呣差不多。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是皈依阿弥陀佛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他给解释成南方无佛,南中无佛。) 阿者,无量之谓。弥即弥漫之意。陀乃圆陀陀,光烁烁,此指本来真性之形象,光明即我之妙明灵觉。(阿弥陀就来劲了,阿弥陀本来是梵文无量寿的意思。他给你分着写,所以道家好多解释佛家的东西尽是文字笑话。他不懂得梵文有音译意译的区别。他是随字随心来讲。道家用佛家词汇就出了很多的文字笑话。三昧本来是定的意思。三昧真火,一入定之后出光,里边可以发生变化。道家来个五味真火,有三昧嘛,来个五味,比你多两味,开中药铺好了。他还有个词,心肝脾肺肾,三昧真火是指精气神,这是道家想当然的解释。本来三昧是指三摩地黑,定。他来个三味真火,还来个五味真火,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肾,还来个九味真火,好象味数越多值钱。所以说道家在理论方面有很多的欠缺。) 念乃思念不忘之义,是要人推明妄念之非佛我之灵觉,方是无量无边,弥满六合之真性,其象圆陀陀,其明光烁烁,大包天地、体入虚无。佛即我也,我即佛也。生也如是〇,死也如是〇;(这句话倒是对的呵。) 生不增,死不减;生不曾带来,死不曾带去;以至无生死,无来去为极致。故《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句话抄的书嘛,看起来是对的。) 只在觉与不觉,迷悟两字之辨耳!常存此大觉,即上智者之念佛也。若惟以执持名号而不悟以大本,则愚者之所为矣!乌可同日语哉?其坐香参禅是顿教,乃一悟百彻之法门。此启自达摩,乃因中土后学不明心性,不悟佛旨,泥文着义,终无彻悟之期。故设此法门,不立文字,使其立地见性,亦不得已之权法。(就说叫你念佛去是不得已的办法。他这讲的是实相念佛。念佛法门里共有四种: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六字洪名念佛、念实相佛。因为除了实相念佛是属于禅门的参念佛的是谁,这样把着那个念佛的那个样子。他那解释的是参禅的念实相佛的内容。按佛家讲有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那又得是具备信愿行三种资粮。他讲的念佛同志们要注意,将来看书,怎么反对这种念佛法?其实这是参禅的念佛方法,他讲的参禅的念佛是实相念佛。净土法门念佛是必须有真信、切愿、苦行。和这种念佛法门是不一样的。) 古德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学者依此行持,何患道之不成耶?”(这是永明寿禅师谈修行方法的。抄了一半来。你要这么做就行了。说能做佛祖了,道家许洞雷不同意了,不干了。) 洞雷闻之笑曰:“若所言可谓大彻大悟矣!然极乐国所乐何事?不劳弹指到西方,西方却在何处?曰:‘生则决定生,往则实不往,能为我下一转语乎?’即如是所言皆属这边事,尚知有那边事乎?所谓彼岸者,又何谓耶?袈裟底下事固明,而裙钗底下事却还未了也?可知‘匝地红轮透海底,不开花多乎?”慧彻默然而瞠视。(把和尚问得答不上来了。这是道家来贬佛家,说佛家大彻大悟不是那么回事了,实际他是按道家来讲的这边事那边事,其实不是一回事情。因为这是薛阳桂写书嘛,编了个和尚慧彻,把佛家的道理抄了抄,有的地方抄对了,有的地方就是当了醉雷公。这和尚没法答了。听道家怎么答。) 洞雷曰:“昔毗陵和尚已悟桔槔,犹说无生活,何故又出外访道,而师石杏林真人幅中藜杖乎?六祖慧能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矣!其三更时所传何道也?(毗陵和尚就是薛道光,南宗三祖,当了和尚之后觉得还不行,修不出来。结果又跟着石杏林学南宗的功法,阴阳双修的。这是拿薛道光跟石杏林的例子来说佛家不能解决根本,后世还有柳华阳和尚跟伍守阳学道家功。) 岂不观《坛经》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乎?(说六祖慧能已经达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了,五祖三更时把慧能叫去传《金刚经》,传的什么?按佛家讲传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时慧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后,五祖给他印证,说这就是明心,还得去认识它,还得去修持,熟练之后再来教人。他们以为是教的是什么呢?道家说到这时候还得有法,什么法?得有活子时出现,这时候性兴奋……这么说佛家那就是猴吃麻花——满领(拧)了。佛家明心见性之后他已经不起性反应了,所以这情况他就搞错了,他是拿道家的道理来衡量佛家的这个情况。从什么情、生、种、花说跟性有关系,道家就把明心见性之后的实质从性来考虑问题了,这是把佛家领会错了。因为他没参过禅,不懂得参禅的境界,他那是从道家来讲的。“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本来是从佛家道理讲的。佛性是一切的种子,它可以扭转变化有情之物。比如人,有生命的东西他说是有情的,无生机的是无情的,石头山河。他指的是这个分别。有情之物里边有佛性,这个佛性你怎么去陶冶它,怎么转染成净。是这个道理。他们理解成练道家功活子时出现的性兴奋了。) 汝家言无生,我家云长生,无而长者其谁耶?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亦造物中一大块尔!位天地,育万物,乃造化之大德也。大造大化,无刻不生,非造化之生万物,乃万物之自造自化也。其中必有主宰造化者存焉!汝家之无生,非专主夫寂定之谓。(你们和尚讲无生并不是光讲寂定,没有了才能生。) 常无而方能常生,我家之长生,正言其常生也。能证到无常,则可与造化主宰并驾矣!如汝所言,未可谓之极则也。(道家说你们明心见性还没达到极点。) 释家虽不言命,而命在其中,然亦连此性字亦不可说,盖有超出乎性命者在耳!生也无生,死也无死,极乐莲台悟之者谁?”(他这似乎讲的是禅机,实际是从道家的根本——那个元真,元真能生出阴阳,能生出二气,按这个来讲的。按佛家讲:你那个无极还是无明,还没打破无明窟子呢,离明心见性还差了一大块呢。这是佛道两家到一块就打架,打起来没完。两个分叉了,没有共同点交。你那么说,他那么说,“我们这儿无极生有极,阴阳变太极,太极变有极,有极变无极,它这一变正好了,到了无极正好了。”“你们那个无极了半天也还是没有道理,不明白。”因为立论不同,因为他们都有唯心错误的地方,都没从客观真理上去认真分辨下功夫,有好多是靠想的,错就错在这个地方。) 赞曰八:生则决生,往实不往。无佛方生,有上谁往?无无既无,其妙恒长。乐无所乐,有大慈航。若曰:“性宗既闻命矣!而命学之说可得闻乎?其所谓金丹者,又何谓耶?”洞雷曰:“稽之上古,并无龙虎铅汞金丹之说,自魏伯阳作《参同契》,张平叔著《悟真篇》,而龙虎铅汞金丹之名始盛行于世。自此金丹养命之书汗牛充栋,而真伪莫辨,邪说流行矣!(考察上古并没有龙虎铅汞金丹之说。其实这就是道家的上上乘功法。) 夫所谓命者,气之宗也。凡人之生,须藉乎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故人死曰断气,气断则命绝。然人之命根,乃先天之祖炁,赋形而后即生后天之呼吸。此祖炁者,乃父母媾精时得天赋之一点●。(●最根本的无极) 二五之精,(阴阳五行很巧妙地结合到一起) 妙合而凝,凝结以****。若无此一点●,不能成胎,(没那个太极和无极就不能成胎) 以其二五未合而未凝也。此一点者,即人生所得于天之理,周子所谓太极是也。得此一点而胚胎自立太极。太极又判为阴阳。阴阳化生五行,为胎胞中自生自长,自运自化,(说古来并没那个金丹,金丹是后人说的,从魏伯阳张紫阳开始这个说法的。他们搞了金丹之后邪说就来了。所以闵小艮他们这一派就不讲金丹龙虎铅汞。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一个——先天祖气,先天祖气跟那个道是一样的,宋明理学的理。因为闵小艮本是儒生,还做过官,后来修道的。所以他的弟子们对儒学都有所探究,而且对宋明理学比较熟悉。宋明理学应该说是儒学的一个巅峰,它把佛家道家的道理拿到儒家里边来了。所以后来道家也就借着宋明理学来讲丹法,讲了理气不二的道理。先天祖气是什么就是那个理,理是什么?就是太极。人没生以前由这个太极,父母的精卵一结合那个先天祖气一来才能结胎,实际跟个灵魂差不多。现在试管婴儿先天祖气也不来了?灵魂也不来了?这就讲错了。它不符合科学,好多都是凭想象的。) 又变为后天之气。是时,在母腹中藉母之呼吸而为呼吸,其气在脐中出入。及至十月满足,落地之后,剪断脐带,此气无从出入,不得不从口鼻往来,所谓后天之气是也。(结胎之后跟母亲断开了,有了呼吸了成了后天啦。婴儿不会呼吸,靠母亲呼吸,从脐带那儿来呼吸,其实胎儿的时候没有呼吸,由胎盘跟母亲来交换营养,脐带从胎盘来的血含有氧气和养料。所以这也是古代的气功师,道家也好,佛家也好,他有了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通了半天,胎儿没有呼吸他不知道,都通就是胎儿不通,所以那个神通啊,我就告诉同学们,不是象人们说的有了神通什么都解决了。不过那个时候他们也不去注意研究这些东西,有了神通:“我看看胎儿的呼吸……”你说:“这流氓,看人胎儿呼吸干什么?”所以那时候他就不注意研究这些东西,他就凭想象:胎儿要呼吸了,借着脐带来呼吸……这么讲就错了。他这后面就讲对了啊) 先天之祖炁,乃隐于祖宫,日生而化后天,故有先天‘炁’后天‘气’之别,(先天祖气藏在肚脐里边化成后天气,这就有了先天气后天气了) 先天之炁,隐于祖宫不可见,后天之气有口鼻出入,故可以见。然其祖宫却在何处?乃在心之下肾之上,脊前脐后,中间虚悬一穴,此即世人生生受命之处,又名祖窍。此先天之炁,即所谓命也。(先天气最早的那个太极,他又化了,落到里边去,一剪脐带,那个太极落到肚脐后边去了,脊前脐后,咱们说的混元神室它在那。) 有此祖窍则有命,无此祖窍则无命矣!盖此祖窍虽自立,太极在人身中,而气仍与天地相通。若闭其七窍,则与天地隔,而人死矣!故修命者,修此祖窍也。命学之说如是。(它虽说是先天的祖窍立在那儿,太极在人身体里边,但祖气仍然与天地相通,不通就死了。所以这里边就又搞不通了。这太极在这呆着不就行了吗?这太极还呼吸什么呀?呼吸是人呼吸,从一太极把那太极变****的太极了。人要呼吸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所以这里边他们就懂得口鼻能呼吸,他们不懂得人体还有另一套呼吸系统。因为闵小艮他们这一派没有练过另外的胎息的功夫,所以人体还有另外一套呼吸系统他就不知道,他就光知道一般的修肚脐后面的先天祖气,到那儿去修,注意那儿等真气发生,然后和外边的呼吸相连。) 夫所谓金丹者,金是金,丹是丹,两者合成之谓成了金丹,则复还太极矣!盖人受生时,得天赋之一点●以降生,而自立太极。此大太极分出之小太极,所谓‘物物一太极’者是也。修成了金丹,则复还此大太极也。故金丹大道非泛泛之所能言。”(天地是一个大太极,到了人那儿成一个小太极,修金丹大道就是把那个小太极又变成大太极,这就是返本还虚了。大自然那样的大太极,变成那样子去了?为什么都死了?看来他们都是到大太极那儿去了。说人死了到大太极那儿去吧,本来他们懂得生命科学,他们修功到一定程度应该能多活些年,活个几百岁看来不成问题,但是他们要到大太极那儿去,死了吧,我死了人有身体怎么到大太极那儿去?人是有形体的!所以这问题没解决得了呀,所以这就是古人最根本的理论的立脚点的错误。所以我多年来讲这是宗教气功的一大悲剧。本来练功可以练得身心健康,到最后几十岁死了。五六十岁死了,七八十岁死了,八九十岁的都比较少,过一百岁的就更少。为什么呢?他们就是想到大太极那儿去。道家本来是练那个精气神的,但他们也没能多活。就因为根本点上搞错了) 赞曰九:一阴一阳,参天两地。五行非金,还丹如是。三二而一,太极无始,无始云何?叩我李耳。慧彻闻之,矍然而起,默然而悟。稽首再拜而言曰:“衲虽不敏,请事斯语可乎?”(挺谦虚。就说老衲我也不聪明,请问我来学一学可以不可以呢?你看道家挺大方的,大大方方的。) 洞雷曰:“太上度生,天道好生,此事人人皆可,况于汝乎?虽愚夫愚妇行之,亦可立跻圣域,但观其立志之如何尔!(这就把这和尚贬到家了。) 赞曰一〇:村村花香,树树垂杨。何有明月,萼绿道场。之死靡它,乃游帝乡。太乙下窥,九炼成刚。慧彻曰:“愿闻其详。”洞雷曰:“金丹之义,亦喻言也。(是个比喻) 紫贤真人曰:‘本来真性是金丹,四大为炉假作团。’(有的写作本来祖性是金丹,四大为炉借作团。) 金也者,喻万劫不坏之义。丹也者,取圆满无欠之谓。此金非五行中第四之金,乃生天一之水者也,前于五行而为先天。若第四之金,则落在五行中,而为后天者矣!(如果是金木水火土之金就落在后天里了) 先天之金,纯是一股虚无元炁,在无极之中,即太极之流行也。(金丹之金是指太极之气) 太极一判,即生天一之水,次生地二之火,(这就讲五行了。道家气功一到讲到五行简直就是胡念八卦,没用的东西。他们呢每一本书都念这东西,他们念我也就给念念,大家听听就行了。) 再生天三之木,后生地四之金,末生天五之土。此天地者,即阴阳也。天一之水,位居北,其数一,于人为精。地二之火,位居南,其数二,于人为神。天三之木,位居东,其数三,于人为魂。地四之金,位居西,其数四,于人为魄,天五之土,位在中央,其数五,于人为意,此《河图》之生数也。五行中土为最贵,是以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土王十八日。盖水得土则克,火得土则息,金得土则生,木得土则植。而水火金木之中皆有土在。是以天一生水得五而地六成之,地二主人得五而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得五而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得五,而天九成之,天五生木得五而地十成之,此《河图》之成数,(《五行归纳表》里有这个东西。天一加上五就是六,地二加上五得七,天三加上五得八……本来河图就是讲数,他那么一转悠,转得人是五迷三道,云山雾罩,弄了半天越说越糊涂,本来练功没这么多复杂事,他那么一转悠,糊涂了。这是不让你学这个。) 故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共得五十有五。而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说那么多数干什么?没用。费了半天事跟练功一点用也没有。我就说这是一百斤面做个大寿桃——废物点心一个。) 所以《河图》为五行生成之数。其象圆,其体虚而无实,而为先天。(说了半天就为说个先天没有实质,你就说先天没有实质就完了嘛,从五行转了半天管什么用啊,哪个变先天了?没用处。就说先天是个虚的,解决问题了。) 自太极判后,分为阴阳,阴阳化生五行。阴阳者,天地也。天地一生一成,互为其根,而得《河图》之象。欲炼金丹,必须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此先天一炁,谓之金也。(说了半天还是个先天一气,太极称为金,金不坏,你不要那个金不也一样嘛,要那个金干什么?要太极之气就够了嘛。所以古人就是转圈,转圈,打比喻,搞乱套了,说了半天没说到实质上来。太极,原来的祖气,先天祖气,大自然界里边有,人体里边有,够了。) 然无极太极,物物一太极,虽有诸名实为一极。盖一本而分万殊,万殊而具一本。人身,一天地也。天地如是,人身亦如是。人之受生,从太极中一点而来。今则仍从太极中一点而去。逆而修之,即所谓返还之道,又谓之九还七返大金丹。此是太上心谛,无上上乘之秘旨。性命不分而为双修者也。(实际就是一个极。大自然界里边先天祖气到人体里边的先天祖气,人是从先天大自然那儿来的,你再修行返还到大自然那儿去,这称为返还。大自然的先天祖气是无形无相的。到人那儿先天祖气变成阴阳了,又变成五行了。你把五行归阴阳,阴阳归太极,变成这一点真气返回去就够了。就这意思。说了半天什么河图洛书,废物点心一个) 盖天赋之一点性在是,而命亦在是,(所以性在这儿,命也在这地方。) 所以修性即修命,实为尽性致命之实学。其余上中下三乘各有其法,而性命分为两截,皆所谓旁蹊曲径也。” 若曰:“丹书中所云:‘修道莫贵乎精气神。’《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今闻是说,精气神竟可无用乎?况本来真性,上士可以悟之,而中下之士岂易明彻哉?天赋之命,既有生以后即隐寓祖宫,日化后天,以资人用。今一旦欲求,乌可得耶?”(现在你怎么办?精气神你就不用了?说找先天祖气上哪找去?这有道理呀!先天祖气上哪找去?韩洞雷就答了:) 洞雷曰:“性命者,人之根本也。精气神,人之大用也。人身三宝,惟此为贵,然亦有先后之别。先天之精,即天一所生之水,有理而无形,具于炁中,融贯一身,每至亥子之交,一阳来复而生,谓之元精。苟一动念,立化为后天有形之物。(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分。精有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就是先天祖气,后天之精化成有形之精了。先天之气呢,即中宫之祖气。你看“先天之精,即天一所生之水,有理而无形。”也是个气呀!怎么是水呢?如果陶既若再问他,他就不能自圆其说了。先天之气和中宫祖气有什么区别?如果是陶既若再问他,他就麻烦了,慧彻问他也麻烦。他就没让他问了。) 其先天之炁,即中宫之祖炁,谓之元炁。日化后天营卫于百脉,非只呼吸之气也。(他这打马虎眼了,他这说不清。道家气功遇到这些问题都说不清。咱们混元整体理论讲过这些问题呀。正因为他们讲不清所以才创立咱们智能气功理论。一讲不清就乱套了) 先天之神,即心中灵明,谓之元神。(这个灵明和元神怎么分?先天和太极怎么分?先天精气神本来就是一个,就一个太极嘛。所以你怎么说,横说竖说,说了三个给自己找了麻烦。那个混元是什么东西?三而一,一而三,三就是一,一中含三。和刘悟元在《修仙辨惑论》里边讲得比较好,在《抱混元仙术》里边谈得比较好,他们谁先谁后不清楚,但这本书没有抓住要害,他说的上上乘也就讲不清了) 一涉知识即变而为后天思虑之识神。故修道藉后天而复先天,贵先天而不贵后天也。(要借后天修先天。) 世人不知此旨,妄以后天精气为至宝,且日孜孜于名利之场,七情六欲煽于内,声色货利诱于外,心无一刻之宁静。后天且难久固,又何论先天耶?昔紫阳真人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这个本来是讲玄关窍,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所以学者必求真师口诀,然后可行。第患旁门外道眩惑于世,而学者未具只眼,焉识师之正邪哉!”(说找老师,老师有邪有正,徒弟得有眼力。那徒弟有那么高的眼力,不是比师傅还高了?还怎么去找?过去他就这么讲。) 赞曰一二:何思何虑,任顺自然。不以形象,乃识先天。宵中心虚,时无五弦。冷然玉壶,撑以铁肩。若曰:“然则必如何而后可师之,邪正何以辨也?”(拿什么去分辨老师是邪的正的,真的假的?) 洞雷曰:“辨师之道,第一先观其行,行者,事之实也。次听其言,言者,心之迹也。往往言过其行,而行不顾言者居多。必密察其言行相顾而诚笃者,始可师之。(这人言行一致而且非常非常的诚实就可以。) 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昔王昆阳先生(道家龙门派第八代祖师) 云:‘弟子无出世的真心,障闭慧性,虽遇真师,鬼神不使他见,掩他慧性,(他们讲修道要出世,离开世间,没那个真心呢,智慧就给障蔽住了。遇上真师了,鬼神不让他见……讲迷信。这不胡说八道嘛。) 就见亦不能识其为真。若果真心苦切,留心访师,则天不负人,师真自至也。’”(后面说对了。看到了也不知道是真的,这句话讲的是对的。有的人不是真修行,看到真老师认不得,就认假老师,讲的天花乱坠的,能把干草说成金条的,听他一说就跟着跑了。这个大师呀那个大师呀,那个样子,他们那不是修道,反正你许愿许得越玄乎,许的越多,要钱要得越多,跑的越多,反正你跟他说真的他也不信。) 赞曰一三:心真见真,心尘见尘。喻彼张弓,犹绿于春。往昔苇简,造化维亲。不求之求,其求乃神。若曰:“予闻炼丹有三要,请问何为三要?”洞雷曰:“三要者,炉鼎、药物、火候也。炉者,行火之器。鼎者,贮药之物。药物者,我之先天真一之炁,加以精、神、魂、魄、意是也。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注意,药物指的是先天真一之气,加上我们的意识活动,精神魂魄意。咱们练五元庄五脏对应的情绪,五神脏,这就是上上乘功法的药物,) 使其冲透三关,以通遍身血脉。日日采取此炁以为药物,将精神魂魄意攒簇于中宫,归于炉鼎之中而封固之。日采而日炼,以此而使先天之精不化为后天有形之精,而并使其化气;神中之气使其化神;心中之神,使其化虚;此之谓烹炼。(他讲的炉鼎、药物、烹炼就和一般的三乘功法不一样了。上乘功法炼丹的药物指的性兴奋,肾中的真阳之气。炉鼎有的是以丹田为炉,有的是以周天为炉。把药物采入炉,烹炼就是在里边转。他这不是……是精化气,气化神,身化虚,上上乘功法这样讲烹炼的。) 其中有火候寓焉!火者,行火也。候者,时候也。譬之炊饭,行火而无候,非炊之不熟,即成焦炭,故必有候,候其恰好也。如此三者,炼丹中之至要,故谓之三要。” 赞曰一四:后天先天,行采左旋。妙不自寻,终日乾乾。毋过不及,既固且专。如日之升,如月长圆。若曰:“又有所谓三宝者,何也?”洞雷曰:“三宝有内外之两名。内三宝,精气神也。外三宝,耳目口也。凡人之有生,无不藉此精气神。有精则能化气,有气方能化神。神旺则气旺,气旺则精足,精足则神更足矣!人有精神则健康长寿,而疾病难侵。精神衰弱则易染风寒。苟不谨慎保养,疾病即至,故谓之内三宝。吕祖云:‘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三者之中保精第一。《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故精耗神气亦耗。人在少年时精虽漏而神气正旺,不觉其虚弱。若老年人或本元亏者,至四、五十以外,稍有走泄,明日即觉神疲气怯,此即验也。然玄功所用之三宝,乃三元,非后天之精气神也。虽然,欲求先天,即在后天中寻讨。(玄功指的是上乘功法。上乘功法讲的三宝是三元,天元、地元、人元。这三宝在外面也要从人体精气神里边讨寻,没有里边的不能招取外边的。他是这个意思。) 若舍后天而觅先天,从何得也?其耳目口之外三宝,乃以神从眼漏,精从耳漏,气从口漏。眼不视而魂在肝,鼻不嗅而魄在肺,耳不听而精在肾,四大不动而意在脾,谓之和合四象。昔九天灵飞玉女梦授吾友云:‘外三宝宜乎内藏,内三宝宜乎俭啬,此是入门之至要。’《参同契》云:‘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故此三宝为修道之至要也。”(所以这三宝是不好把它和真气分开的。前边讲的真阴真阳,元气、元精、元气、元神,三宝。讲先天后天这些只是为了讲后天的三宝精气神,你也不能丢。这本书里边没有讲,在闵小艮的很多书里面都讲了怎么样炼精化气,但那样讲就又失掉了上上乘功法的内容了,那就又落到三乘里边去了。) 赞曰一五:内外三宝,妙宜探讨。守以规中,和以养浩。以后返先,是为至道。琼浆一碗,无霜兔捣。若曰:“炉鼎之义既经详示,而精妙处更祈剖晰。”(还需要你再给认真的讲一讲) 洞雷曰:“炉鼎者,即中宫黄庭气穴也。黄者,中央之正色。庭者,室之中庭,在人身中位,在心之下肾之上。气穴在脐轮之内,故以黄庭为鼎,气穴为炉。施肩吾云:‘前对脐门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究其妙义,黄庭即在气穴之中,非心下黄庭穴之位也。(这本书基本上讲的是上上乘功法的内容。他这讲黄庭讲了半天也没讲清黄庭的位置,因为不同的功法黄庭的位置的讲法是不一样的,你要想找一个统一的说法是不能找的。他想把它统一起来,统一了半天也没能统一得了。因为那个气在脐轮之内嘛,那个黄金鼎也就在黄庭之中,本来一般的上乘功法炼丹的气穴在肚脐,黄庭在上面,建里、中中脘的位置上,这个位置是两个位置的东西因为他没有练过这东西啊。周天一转过之后,一点落黄庭,是落到中脘的位置,不是落到肚脐的位置,不同的功门对炉和鼎的位置讲得是不一样的。他讲的施肩吾那个炉在哪儿?在小肚子,关元那儿,气穴在下面,鼎在上面,他练功是这么个变化。不同功门是不一样的,他要想把它统一起来。他把那个气穴和那个鼎弄成一个了。他弄成是鼎在气穴里边,他是这么说的。) 盖人之泥丸直通涌泉,中空一条是为黄道。以上下为炉鼎,亦无不可。(注意这是闵小艮这一派的特殊性。泥丸到涌泉,这个泥丸就是百会,涌泉不是指的脚底涌泉,指的是会阴,说按照中脉来讲,从头顶泥丸一直到会阴是个中空的管,中空的黄道,你去哪儿都行,说心下黄庭也行。他就这么来抹稀泥啊。中空的黄庭和炼丹的黄庭的位置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黄道是走气的,走中宫黄庭是为结大丹往下一落的时候,落进黄庭,这两个不是一回事情。) 然此中皆是有名无实,并非实有其位。无非假此名象以立言耳!炉即鼎,鼎即炉。黄庭即气穴,气穴即黄庭。总在一处,无非是此处。(这句话是对的,有个名,但没有个实实在在的管。空的穴位,有气则成窍,无气则渺茫。这是讲了他们这一门派的炉鼎,鼎即炉炉即鼎。) 始可纳受先天之炁,行之以火候,使后天而化为先天、返其本而还其源也。《中和集》以身心为炉鼎。紫阳《悟真篇》以‘乾坤为炉鼎’。皆无穷之妙喻,亦当深体之,始知古人立言之不谬也。”(把他们的鼎和炉讲了,又讲了李道纯,张紫阳门派的炉和鼎,张紫阳一派、李道纯一派都是属于上乘功法,也有说李道纯是上上乘的,也说中脉,但是和他们一派是不等同的) 赞曰一六:聚生之所,固有其方。内外黄庭,一卷升堂。而无形体,其名本强。一得其奥,长毋相忘。若曰,“然则药物之理以及采取之法,又当何如?”(怎么采药?) 洞雷曰:“药物者,先天真一之炁及精神魂魄意是也。其先天真一之炁,自人受生时,得无极之至真,由太极一判而来。天赋之一点●,落入母之子宫,凝合父母之阴阳而****。此天赋一点之命根,即先天真一之炁,又谓太乙含真之炁。(上乘功法采药采这个。) 太极又化而为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阴阳五行之精粹,凝集而为精气神,故此先天即隐寓于后天之中。然其立根处总在脐中气穴之内,(它们的根在气穴里边。) 是以脐中命蒂之处,谓之祖窍,犹花之根,果之蒂也。及至十五六岁时,后天气足,情窦自开,见色述心,触根神荡,而真元遂破。自此先天之炁日渐亏损。然每至亥子之交,身中阴阳二气必然交合,一交由真一之炁自生,生而化为后天之精气神,以资人用。故阴阳交合,真阳自生之时谓之活子时,所生之真阳即所谓先天一炁是也。即于斯时采取此炁,行之以火候,烹之炼之,不使其化后天,并可将身中之气以及精神魂魄意混合而为一家,俱化为先天,(他这一派讲子时……别的功门不这么讲。夜里子时。先天气化成后天气的时候,那是活子时。所以这样讲就有麻烦。它本来是先天之气化成后天精气神,怎么又说所生之真阳是先天一气呢?所以这样就把采取先天一气搞乱套了,不知道先天后天的一致性。所以传统气功在这些地方往往是矛盾百出,你只要是用现在逻辑学一推,好多前后语言是有矛盾的。到子时的时候就先天化后天,那是出现阳气了,气出来了,性兴奋了,活子时出现了。赶紧采,用意念来集中。) 即补还从前之亏损。日采而日补,补至充足,与未破身时无二,是谓之还丹,乃还我本来之真元也。(这句话又是古气功的一个大的纰漏之处。那么在从儿童到性成熟时,还没有出现性成熟的时候,他是不是金丹完成?就有金丹了?这句话一问就问住了。女孩例假要来还没来的时候是不是有金丹?都不对。这个讲法不对的。那小孩就甭练了,不练都是大丹。可不是嘛!你采采采……采到没破身的时候就补足了?一般没有这么问,我们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问他几个为什么,就答不上来了。没人考虑这些东西,传统气功都这么讲,你要问他,他都答不上来。男孩没遗精,女孩没来例假,有大丹,能那么讲吗?不能那么讲。) 其夜半阳生时,在天地为正子时,在人曰:活子时。是时外肾必举,此则正子时到也。然人欲念一动,其阳必兴,兴而难遏,必致耗脱而后己。即或不至出外窍,然其身中君、民、相三火一烘,先天立化为后天,已属无用。所以紫阳真人云:‘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伍冲虚云:‘要辨水源之清浊。清者可用,浊者不可用。’何谓之清?乃不动念时,而真阳自生是也。若一念动,而后阳生,即谓之浊。故清之与浊,在念之动不动也。(阳生的时候性兴奋的时候,你有没有欲念,欲望的念头) 然初学行动时,念头却不动。忽然而真阳自生,是时外肾必举。及至一举,念头亦勃然而动,其所生之真阳立即化为后天。故修行人收拾念头为第一要着。是以惩愤窒欲四个字,乃性命之大关键也。人在少壮时修补还易,若五十左右,已觉繁难,而老年人更费力矣!钟离祖师云:‘莫待老年铅汞少。’至哉言也。然少年人有少年时易处,少年时不易处;老年人有老年时易处,老年时不易处。少年之易者,精神强壮,功夫易进;不易者,欲火炽盛,保精难也。老年人之易者,欲念已少,欲火已除;不易者,精力已衰,功夫难进也。有志于斯道者,宜熟思之。(好好去思考) 然所谓采取者,乃不采而采,不取而取。古真云:‘采药物于不动之中,行火候于无为之内。’只要一心清静,凝然静定。其阴阳之理,静极则动,动极则静。坐至静极之际,真阳必然自生。我以静而镇之。俟其既生,我则仍凝然守心,不着于方所,致虚致寂而后己。日日如是,自然日生日积,日积日充。气满丹田,则下极火热。是时,则以微意向后推摄归尾间。真气若足,自然直透三关,然亦有渐次而通者。伺三关通后,方可以行火候也”(讲的是一个自然采取,自然无为的周天。念头不动,安安静静,但这个念头不动你也必然有这么一个潜意识:觉得肚脐那儿是个气穴,气在那儿生,安静,什么都不想,潜意识已经把意识放到气穴那儿去了,这就和上乘丹法,凝神入气穴,把神凝到气穴里边去是一样的。那是让身体里边的气产生得快点。自然而然产生得慢点。慢慢那儿气足了,那个气到了咱们说的混元气到了混元神室里边和先天一气一交接,它走浮道走到肾那儿去就出现外肾兴举起来,出现性兴奋。他潜意识里边同样还有个导引意识在里边起作用,不采而采。上乘丹法一兴奋之后用吸提撮闭的办法,往回缩,采药归炉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