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式 喜笑助心神 中峰立山根
一、动作姿势: (一)转指尖向上成合十手。中指相连,掌根分开,其余八指向内交叉人掌中,称作中峰指。转指尖向前。(图65、66)
(二)掌臂向前伸直与肩平。中峰指带动小臂向上划弧回收,头微后仰,中峰指尖点在山根,中峰指呈水平状。(图67、68)
(三)掌根顺左、上、右、下方向划圆一周,同时发“惺”字音(xing),吸气用鼻自然吸气,每转一圈发一次音,共转三圈,然后反转三圈。
(四)中峰指尖向内沿体中线下降至膻中并点住,中峰指呈水平状。掌根沿左、上、右、下方向划圆,每转一圈发“心”字音(xin)一次,转三圈,再反转三圈。(图69)
(五)转中峰指尖向前,掌根正对心口。中峰指尖沿左、上、右、下方向划圆,每转一圈发“香”字音 (xiang)一次,转三圈后,再反转三圈。(图70)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掐中峰指之诀式时,两中指尽量并合,其余八指向掌内交叉,指尖尽量向对侧的掌心集中。两掌根尽量靠拢。中峰指点在山根与膻中时,要保持水平状,要领是两肩胛前扣、含胸、抬肘。转掌根划圆时用肘推动腕,掌转动可增强气感。在心口转指尖划圆幅度尽量大,但掌根要固定。练这一节功的动作与发音时,要保持喜悦心情,发音时要认真体会所点穴位内部的气机变化。
三、作用: 此节功补益心脏的形、气、神志的功能,强化心脏脏真的开合以及与脏真混元的整体联系。山根属心,内连于脑,点之发“惺”音可增强心之明觉。
第六式 凸腰强肾志 命门连耳门
一、动作姿势: (一)松开中峰指变肾水诀:大指压在二、三、四指的指甲,小指直伸。两小指相接,掌心向内,下降至脐,小指点按。两小指沿腰带向后,至命门点按,翻转掌心向外,小指置于命门处。(图71-73)
(二)直腰前弯,头与胯平,塌腰、抬头,下颏内收,泛臀、翘尾闾。拱腰,命门部上凸,尾闾前扣,头、胸保持原姿势不变。再塌腰、泛臀、翘尾闾。如此反复共5次。(图74、75)
(三)拱腰使躯体慢慢直立。诀指沿腰带向前,逐渐转掌心相内,两小指相接,点按肚脐。(图76)
四)相接之小指沿任脉(腹中线)上升,至胸转掌心向上,至璇玑穴,转小指尖向前,两掌小指侧并拢。上升至眉间山根,两掌根分开,转掌心向内,小指微点山根。(图77、78)
(五)两小指沿跟上眉下向两侧分开至耳尖,两小指沿耳轮脚进入耳道中,转掌心向前。(图79)
(六)头微后仰,翘尾闾,自然吸气。头与尾闾复原时发ei、yu、ying音,共反复5次。(图80)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掐肾水诀时,拇指压二、三、四指,应尽量将指甲掩住,小指伸直紧靠第四指。弯腰时要直身前折胯部,小腹回收,头要上抬但下颏必须回收。两腿要绷直,重心在足跟。拱腰凸命门,配合腹式呼吸之吸气,同时收缩会阴以配合扣尾闾。呼气时塌腰放松会阴,置于腰部的两手要体会腰随呼吸之起伏。两肾水决沿任脉上升时,意念要从背部命门沿脊柱上升至百会,随小指入耳而降入耳中。发音时意念注意命门。前后阴与会阴同时微微收缩上提。
三、作用: 此节功培益肾脏之形、气、志之功能,强化肾脏脏真之气的上升以及与混元之整体联系。耳与二阴为肾窍,练之使肾之蛰藏功用得以加强。练本节功应现恐惧情绪以助肾之蛰藏。
第七式 缠绵中宫意 混元四脏真 一、动作姿势: (一)小指从耳内拔出,松开肾水诀,指尖向上,掌心向内置于耳侧,上举成双峰掌,两臂伸直,转掌心向前)。两手臂从体前下落,随即俯身拱腰,头与胯平,两臂下垂(图81、82)。
(二)转掌心相对,两手有如从地下拔出一气球上提至混元处,两足趾尖上翘,勿放,直至本节动作全部完了再放下,人体重心放在脚面后半部,两手掌心向上做相互缠绕动作,方向沿下、内、上、外转圈,两掌上下距离不超过10厘米,指尖与对侧掌根相齐。共缠绕5圈。(图83)
(三)两手拉开,中指相接对肚脐部位,拇指相接对上腹部。此图系拱腰之展示图,勿看成直立。两手沿中线上升至天突八(胸骨柄上方的凹陷处),拇指沿锁骨向两侧分开,中指跟随拇指路线外开至肩前。两掌指向胸部绕乳转圈,沿外→下→内→上方向转3圈,而后再反转3圈。两掌呈横掌内合,中指尖在天突穴处相接,下行至心口,两手向外分开,从腋下大包穴处向两侧伸出,掌心向上,两臂伸直前合。至肩左右臂成一字,转掌向下,继续前合,从头前下降。(图84-90)
(四)转掌心相对,从下向上捧气至混元处,两手掌心向上做相互缠绕动作,方向沿下内→上→外转圈,两掌上下距离不超过10厘米,指尖与对侧掌根对齐,共绕5圈。(图91、92)
(五)两手拉开,中指、拇指相接,上至心口部位,两手沿肋弓外开,至两肋部轻轻振颤。两手向后转到腰部,中指点按命门,两掌横敷于腰部揉按,并注意呼吸时腰内的变化。两掌心贴躯干原路退回,经两肋时微微振颤,回至心口,两手拇指、中指相接,下落到脐部(图93-96)。
(六)两手分开,拇指沿腰带向两侧外分,至肋下章门穴(第十一肋骨端)点住,脚趾落平还原。掐脾决:大指外抻直伸,其余四指握紧。吸气至腰部,呼气发音,发gang、fu、zhong音。共5次。身体慢慢直立,身体左右微转3次。(图97-102)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此式之弯腰是拱腰,即腰部上突。注意收小腹,缩会阴,腰部放松,脚趾尖一直上翘。两手缠绕时,要意中想象两手似有微丝相连而缠绵不断。在缠手时要把两手手中的气往混元深处贯送。本式两手在躯干的运行路线是旨在联络心、肺、肝、肾,所以手到之处,意念要深入于内,不可仅在皮肤上运行。 初练此节功时,应直立发音,即掐脾土诀点章门穴后即慢慢直立身体,至体中正后即可吸气发音,待发音熟练,于发音时中宫脾部有了明显的音符振动感后,再行按拱腰体式发音。否则开始即拱腰发音,中宫的音符振动感不易产生。
三、作用: 脾在生理上主消化与水谷精气之运化,有敷布四肢清阳之功能。由于脾主意念,故于传统功法中,无论是在“水火既济”、“心肾交通”之过程,还是“情性相合”,“肝肺相亲”之过程,都需要借助脾之意念。智能气功认为脾之位是混元位的一部分,因此心、肺、肝、肾四脏之真气与混元真气混化,与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功的动作主要是往返于四脏,因而不仅强化了脾脏之形、气、神意之功能,而且强化了四脏与混元的联系,是五脏脏真之气混化为一整体的关键的一步。
第八式 展臂护日月 转目炼肝魂
一、动作姿势: (一)松开脾诀,两掌向内,两臂前伸并向内拢气,小臂向体对侧回收到体前。右臂在上,掌置左乳部位,左臂在下。右掌从左***部位斜行下落至右肋部之期门穴与日月穴处,掌心敷于肋部。与此同时,左手变阳掌带动小臂从右肘下向正前方绷出,与肩等高,目视食指端,体随臂运行,以臂带动向左转身,至90度掐肝诀:大指压三、四、五指甲,二指直伸。继续转身,左臂直指后方,变阴掌。掌指向后方点出,一点一缩,共点8次。以臂带动身体回转,至体左侧90度变阳掌,转回正前方,再转向右侧至90度变阴掌,继续转身同时屈小臂,掌臂直向正后方,掌指向后方点出,一点一缩,共点8次。左小臂外展伸直,带动身体回转,至90度变阳掌,继续回转至正前方。(图103-109)
(二)左手回收,到右胸前近乳部,右手沿腹横向左肋部,转成阳掌,置于左肘下方。左手松开肝决,斜向左侧肋部的期门穴与日月穴,掌心敷于肋部。与此同时,右掌从左肘下向前绷出至正前方,与肩平高,目视食指端,直至臂回收。以臂带动向右侧转身,至90度掐肝诀,继续转身至背后,变阴掌,掌指向后方点出,一点一缩,共点8次,以臂带身回转至右侧90度变阳掌,转回正前方,再向左转至90度变阴掌,继续转身屈小臂,掌指向正后方,掌指向后方点出,一点一缩,共点8次。小臂回转外展,伸直至90度变阳掌,回转至正前方。落肘收回按于右侧期门、日月穴处,左手变成肝决,按于左侧期门、日月穴处,指尖向下直伸,指根对乳头。(图110)
(二)发音:自然吸气,呼气发音,发tü、jü、ling音,共5次。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此式多系直臂运转,注意肩、肘、腕的放松,不可僵硬用力。掌指向后点缩时,要配合两肩部的伸缩。掌指回缩时,肩往回收,对侧肩微前扣,带动臂掌按肋,意念送入深处,使外气入内以养肝。外点时按肋之掌微松,肩关节微后收,好象往对侧肩部传动,外点臂的肩、掌指都外抻,似乎把肝之气通于外,此式要求目不转睛地看着食指端。注意力从肋部的日月穴上合于头部的上星穴(鼻中线直入发际—寸),然后两目集中看食指端,天目穴就会自然而然地起变化。当左右换式,右手从右肋部推向左肋部时,意念把肝之气推到中宫混元地带。这是融肝气于混元,促进混元之生发功能的关键一举,切勿等闲视之。若连续做左手亦然。练此式时应呈现怒的情绪。
三、作用: 此式主要是培益肝脏之形、气、神,尤其发ling(灵)音时,心下(旧说之绛宫部)会微微振动,此系借肝之气打开中宫混元的诀窍,晓此位罩,才能自觉地把五脏脏真聚于该处进行混化。
第九式 伸缩开肺气 悲心益魄身
一、动作姿势: (一)松肝诀。转掌心向上呈横掌。随即变肺决:第四指直伸,大指压在二、三、五指的指甲,尽量多地掩住指甲。两手四指于胃部相接。掌心向上,沿任脉上升,至心口转掌心向内,上升至喉部,大臂呈水平状(图111-113)。
(二)大臂微展向后,两小臂带动肺诀指沿锁骨外拉、张胸、拱手腕,指端外开至肩头。肺诀之指掌在乳外上方之胸部划圈,先沿外→下→内→上的方向转3圈,再反方向转3圈,转时以肘带动,注意肘勿下落,最好不要低于肩的高度。(图114)
(三)两小臂向上划弧外展,两臂落成一字平肩,掌心向上,两肩胛骨内缩向脊柱挤合,手腕回收掌指向上(注意两臂要直)。尔后随腕放松,指外伸时两肩胛拽开。小臂从上方回收至肩前,在乳外上方之胸部划圆,先沿上→内→下→外的方向转3圈,再反转3圈。(图115-118)
(四)两臂向斜前方(约45度)弹出,两臂伸直,掌心向上,转掌心向内,同时腕内收,两手四指相对。两臂向内合拢,至体前两手四指相接、虎口略低于肩。两手回收,四指收至膻中上方(玉堂穴稍下)。肺诀掌指上升至喉部,大臂要平。(图119-121)
(五)大臂微向后展,两小臂带动肺决指沿锁骨外拉,张胸、拱手腕,指端外开至肩前之云门穴。肺诀之指按于云门穴,以肩、肘带腕、掌划圈,肘沿后→下→前→上方向转圈,共转4圈。转第一圈时发sang(桑)音,第二圈前半圈发si(嘶)音,而后快吸气发si音 (旧称此为“倒吸嘶字加气罡”),第三圈发song(松)音,第四圈自然吸气。重转4圈发音。然后反转两个4圈,发音同前。然后放开肺诀,两大臂从两侧下落,手与小臂从胸前自然下落至体侧,向前平伸,掌心向上(图122、123)。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本节功动作路线清楚,容易掌握,只是指掌在肺尖部划圆时须加以注意,一是大臂勿下坠,肩部放松。二是意念要注意掌指与肩头相合,这是冲外肩锁结之诀窍,只有肩部与肺尖气充盈且畅通无阻,肩头气光才能出现。旧称两肩头与头顶之气光为“三盏性灯”。动作(三)与(四)中,都有两臂伸直,手腕回收动作。但动作(三)是在两肩胛向内挤合时收腕立指,气在臂之肘背侧(即阳面),有酸胀感。动作(四)是两臂直伸斜前方,腕内扣、平指内伸,肩胛骨处在向外拽开之势,气在臂之内侧(即阴面),该处有酸胀感。两者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练时要认真体会。发音时,当倒吸“嘶”字时,要舌尖抵紧门齿,吸气要短促,丹田自然会猛然间壮紧,这是增强丹田气的有效方法。发“松”字音时,要把精神集中在身柱穴(第三胸椎下)附近。随发“松”字音,意念导引其放松。练本节功时,应有悲悯之心情,以增加肺之“收”的作用。
三、作用: 本节功补益肺脏的形、气、神,强化肺与混元的整体作用,尤其是“倒吸嘶字加气罡”还可以加强肺气、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的联系与转化,使周身混元气得到充足的供应。
前面五节功主练五脏之形、气、神。因心主神明,练五脏之气必须先练神,故从心脏开始。因肺主气,练气以运全身,故以肺为最后。前后结合则属神气同练。前面两节是心、肾,按旧说是水火相交之意。后面两节肝、肺,按旧说有情性相合之意。而意正位于中节。五节功的排列顺序,按五行关系则属相克之逆行,以体现气功以逆为用。需知这里的五脏为用与古典功法中的五行不可同日语。
第十式 悠悠鹤步运形躯
以下四节是在通条五脏、强化混元气之后的运形驭气的锻炼,旨在使形躯混元与内脏混元气紧密连为一体。
一、动作姿势: (一)接前式,左腿提膝抬腿,重心在右脚,向前蹬出,腿直后左足尖向下扣,顺势落腿,同时伸手前伸;脚尖先落地而后全脚踏实。重心移至左脚,右足跟提起,两臂前伸与肩平,掌心向上。身体前倾,两臂外展,同时右腿后伸,脚尖绷直,至躯体呈水平状与左腿略呈丁字腿时,两臂外展至两侧呈一字,逐渐转掌心相下。同时抬头、收下颏、张胸、塌腰以维持平衡。(图124-127)
(二)两臂继续向后展,右腿收胯、收膝,小腿随膝下落回收,脚心向上,躯干渐向上起,两手同时从胯部向前掏出。躯于向上直起,右腿继续收,以膝带动收胯,大腿前抬,小腿与大腿保持接近90度位置,脚腕放松,至大腿抬到近水平状,收脚腕,脚尖转至向前,两手收于肋下,掌心向上。(图128、129)
(三)右足向前蹬出,两手前伸,腿伸直后脚尖向下扣,顺势落腿,脚尖先落地,然后全脚踏实,重心从左足转至右足,左足跟提起,两臂前伸与肩平,掌心向上。身体前倾,两臂外展,左腿后伸,脚尖绷直,至躯体呈水平状与右腿略呈丁字腿时,两臂外展至两侧呈—字,同时转掌心向下,抬头、收下颏、张胸、塌腰以维持平衡。
(四)两手继续向后展转,同时左腿收胯、收膝,小腿亦随膝部回收,脚心向上,躯体渐向上起,两手从胯部向前掏出,躯干直起,继续收膝、收胯,大腿前抬。此过程中小腿与大腿保持近90度。脚腕放松,至大腿前抬至水平状,收脚腕转脚向前,脚落地与右足立齐。两手从肋旁前伸,掌心向上。
上述动作可反复进行。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这一节功旨在以神运形、驭气。本式动作取意于仙鹤在浅水中行走,故练此功时,心神须格外宁静,故称“悠悠鹤步”。展翅要注意中指,收膝须缩腰裹臀。在提腿前蹬时须寓弹劲于其中,以展示其轻灵矫捷之姿,展臂、收臂均须轻舒自然,以体现鹤性不争之态。此式可反复多走。
三、作用: 强化神意驾驭形气的功能,不仅是健美身形之良法,而且是练神入形之门径。
第十一式 抖翎心宁四末齐
一、动作姿势: (一)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周身中正,百会上顶,松腰松胯,尾间下垂。以骨盆两侧为动点,前推后摆,带动躯干、四肢抖动。两脚放松,站立不动。抖动二、三分钟后停止。(图130、131)
(二)两臂下垂,掌心向后,臂伸直,以肘带动手腕前绷约15度,掌背向前,指尖向下。臂后拉至体侧,坐腕,掌心向下。前绷后拉重复,共三次。(图132、133)
(三)保持直臂下垂坐腕姿势,身体中正,两足跟提起,分提三次至最高点,重心在脚掌趾。而后放松脚掌,重心后移,直身下落,足跟快速自然落地,重复做二次。(图134、135)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抖动时必须以两胯为动点带动全身,切不可以臂带动,能否带动全身抖动,腰与肩部的放松是关键。注意不是臀部左右摆动,而是两胯的前后动带腹部左右动,牵动胸与肋部动,从而带上肢抖动。另外由于两腿放松,骨盆前后动也必然牵动下肢相应地动。抖动时要身体放松,精神安宁,意照全身。 动作(二)的向前绷臂与后拉坐腕,动作要猛而有力,前绷时用力部位在小臂与手腕的背面,后拉时用力部位是坐腕。 动作(三)的向上提身、提足跟,要以百会上领带动躯体上升。升起后,稍停一会,不得马上下落。脚要五趾抓地。而后放松百会上领的意念,脚趾放松,重心后移,自然直身下落接地。这样会有很强的震动感直至头部。
三、作用: 此式之抖动实际是直接调动丹田中的混元气自然充斥周身。由于以骨盆两侧为发动点,直接牵扯两肋,因而可使混元中的脏真之气下降入丹田以充实躯体混元气。因而当脏真之气未充实于混元中时,抖动时会有肋痛、混元中空痛及气不足之感觉。练此式不仅可使混元气流溢全身各部,而且可收到丹田、混元融混之效果。而绷臂与足跟接地震动全身,不仅可使周身气机平衡,而且有助于气向更深层次渗透。
第十二式 逍遥起落神贯顶
一、动作姿势: (一)接前式,松腕转掌向内,两手内合至小腹变阳掌,中指相接,上升至混元部位。与此同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第四、五脚趾点地。(图136、137)。
(二)两掌上升至胸前璇玑穴处,转指尖向前,两掌小指侧合拢,继续上升至面,尔后边升边两掌分开转指尖向外,两掌根分开,转指尖向后,两臂上伸到似直非直,两掌在头上方,掌心向上,十指相对成托天掌。(图138-140)
(三)掌臂从两侧下落与肩平成一字,掌心向下,掌臂继续下落,两腿随着下蹲,至两臂与躯体成15度时,两手拇指与中指内合成“鹤咀劲”(亦称拈花指)。两臂从体侧上抬,两腿随之慢慢起立,至一字平肩时,放开鹤咀成阴掌。再重复下落,共三次。第四次下落时,左脚放平。(图141-143)
(四)两手顺势从体侧向体前合,至小腹前,转掌心向上中指相接,身体立起,两脚并拢站立。两手上升至混元处,右脚跟随之提起,右足第四、五趾尖点地。
(五)两掌上升至璇玑穴处,转指尖向前,两掌小指侧并拢,继续上升至面。尔后边升边转指尖向外,两掌根分开,转指尖向后,两臂上伸到似直非直,两掌在头上方,掌心向上,十指相对成托天掌。
(六)掌臂从两侧下落平肩成一字,掌心向下。两臂继续下落,两腿随着下蹲,至两臂与躯体成15度时,两手拇指与中指相合成“鹤咀劲”。两臂从体侧上抬,两腿随着慢慢起立直身,至一字平肩时,放开鹤咀劲成阴掌。再行下落,重复三次。第四次下落时,右脚放平。顺势两掌体前合拢,至小腹前成阳掌,中指相接,两腿随着起立直身。(图144)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本式动作(一)、(四)之第四、五趾点地是虚悬轻点,不可使之吃力(防其变实),上提之膝盖不可外撇,否则气不易上升。动作(二)、(五)的全部动作旧称掌托天门,动作要连续。两手到头上方托时,要闭目内观两中指之间的天空蓝天。动作(三)、(六)中的起落,要潇洒自如,下降时沉肩、落肘、坐腕而下,上升时肘腕放松而升,切忌两臂直挺而僵。身体随着上升时,不是两腿用力,而是百会上领配合收下颏,两耳根上提,拉动颈部大椎带动身躯的起落,“神贯顶”即指此而言。与此同时,意念专注两手之鹤咀。
三、作用: 此式动作旨在将全身混元气还归于中,使下、中二田之混元气充养上田。四肢的动作均为此而设。
第十三式 混元一气连天地
一、动作姿势: (一)两掌上升至混元处,两掌左右重叠(左上右下)。两手大指微微相接 (此手式旧称“定印”)。两手上升至膻中转掌心向内。上升至额前翻转掌心向外至额上。两手拉开,从两侧下落成一字,继续阴掌下落与胯平时,内收两掌至小腹前,两手相合,左右重叠成定印手,上升至混元处。此后重复上述动作,共三次。第三次两手于小腹前相合重叠后不变成定印手,而是变成双环定印 (两手大指与二指成环,两手大指端相接)。上升至混元处。(图145-148)
(二)转左手掌心向下覆于右掌,而后两掌臂向两侧拉开,顺势转两掌心为斜相对,以肘带动外展成一字平肩。然后转掌臂向上划弧,至额前两腕相交,左手在上呈立掌,右手在卜呈横式阴掌,两手沿中线下落至混元成顶天立地掌。右手转掌心向上,左手合覆于右掌,而后掌臂拉开,重复上述动作,共做三次。(图149-153)
(三)放开两诀,左手覆于右手,两手拉开,中指按于对侧第四指根,两手相互握住成混元合印手。端身正立,呼气发qing(清)音,自然吸气,共发五次。(图154)
两手还原体侧,收功。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动作(一)之两手定印上升时,两拇指不可抵紧,同时要意念注意两大指端之相合处。至额上两掌拉开时,注视两手先后拉开顺序,两手分开下落诸动作,要用目之余光照顾。两手体前上升时尤需注意注视两手动作与姿势,动作(二)之诸动作也是如此。当两手至头前上方时,亦尤需注意注视两手动作与姿势,必要时头可微仰,但不可过,否则影响气机。发音只发qing音,以收气归于混元。
三、作用:此式是导顺气机还归于混元。 |